农业经济学新研究领域层出不穷
2018年02月09日 07: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9日第13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围绕农业经济学当前研究和未来发展,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研究内容趋向繁复

  如果把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扬1770年出版的《农业经济学》确认为农业经济学的诞生,那么农业经济学已走过200余年的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孙中才表示,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经济学远远落后于同时起步的其他基础学科。同时,它从一般经济学中吸收的促进力量很有限,并未能确定核心对象,仍停留在经验形态上。

  20世纪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绝大多数人口脱离了饥饿,环境成了稀缺资源,并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经济实践。二者给经济运行增加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问题。”孙中才阐释道,一方面,农产品供给已经不再短缺,农业由过去的“保障性发展”转变成了当今的“促进性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实践的形成和发展,直接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结构。环境保护与绿色关切成为农业经济学最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和复杂。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表示,农业结构转型与发展、资源环境与农业多功能性、农业市场、农村社会、农村金融与财政等问题都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范围。而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业转型研究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表示,最近几十年来,农业经济学界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农业经济学家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持续的努力。

  借助自然学科研究工具

  “19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学进入逻辑分析的结构形态。”孙中才阐释说,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学中的科学核心理论形成。农业经济学由过去肤浅模糊的经验探索和简单类比的哲理思维,进入了严谨深入的归纳演绎状态。农业经济学科学的时代开始了。

  孙中才表示,农业经济学在20世纪能够有迅速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就是适时地认识并掌握了模型这个核心。罗必良表示,农业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对数学模型保持谦逊的态度,学会了清楚地表达假设、因果关系链条和可观察到的影响。

  孙中才对记者说,当前,随着经济学前沿范式——G函数的确立,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明确的跟进方向。资料表明,运用这个新范式,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更加深入、精确和便利。在国际上,有关农业经济研究的几个重大模型,都增添或补充了新范式的内容,使得有关分析和预测都更为科学和理性。

  张俊飚表示,在研究方法上,国内正在与国际接轨,由以前侧重于宏观问题研究和政策导向性研究,转向更加关注诸如组织、行业、企业、市场、农户等微观领域的实证研究;从由偏重于定性分析开始走向定量研究。同时,也开始借助大量的自然科学研究工具,如利用空间计量分析软件等,以刻画农业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特征与演变规律;采取实验观察的方法,来探寻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心理规律等。

  形成多门类学科交叉共融局面

  张俊飚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解读是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等“三农”问题,让更多的学者意识到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罗必良认为,“三农”问题的主体是农民,对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必须始终将认识和理解农民,特别是农民的经济理性,作为逻辑的起点。

  罗必良表示,富有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劳动力流动与要素配置、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农业合作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问题,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主要内容;农业竞争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精准扶贫与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配置等话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农业碳排放问题、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等,取得了一些成果。”张俊飚表示,当前,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发展正在趋向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与管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政治学等多门类学科交叉共融的局面。在他看来,未来应该重点加强对农业转型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等问题的研究。

  对于农业经济学的未来建构,罗必良建议,可吸收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优秀成果,促进思想的多样性,保证持续且有意义的批判性思维。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