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合作的新机遇
2018年01月26日 07: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26日第13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查建国

  近日,“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合作的新机遇”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目的在于推动世界发展。”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杨福昌表示,中国把自身发展和全球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个共同发展的世界,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银行北非经济研究局局长穆斯塔法·纳布利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形成了巨大的产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东发展是一个契机。

  杨福昌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一个开放、平等、民主基础上的倡议。中国愿意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计划相连接,促进彼此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充分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少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丝路基金”、进行产能合作,弥补相关不足。产能合作是通过中国国内成熟产业向国外提供帮助,而不是单向淘汰落后产能。例如,中国境内高铁里程已有两万多公里,通过推动高铁“走出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高铁。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多哈中心主任塔力克·尤素福认为,中国与中东可以携手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中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今年是西方爆发金融危机十周年。尤素福回忆称,十年前,在阿联酋的一次学术讨论中,学者们关注中国与中东相互有什么诉求,还讨论了诸如阿拉伯自贸区、中东与欧洲、地中海区域的合作,以及中东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设想。“十年后,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只有中国不仅有非常清晰的目标,而且还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合作框架即‘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他表示,当前中东正处于动荡之中,“一带一路”倡议所呈现的愿景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其经济目标,它同样也有很大潜力来进一步助力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投资、贸易和区域合作等加以实现。

  “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存在非常具有潜力的合作领域。”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中东地区合作非常乐观。他认为,双方有待在油气、中东地区再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中国与中东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第一,中国一直是中东产油国需要倚重的消费市场,中国已经与海湾国家形成了战略性相互贸易关系。第二,中东各国正在经历产业调整。例如,沙特经济目前对能源的依存度仍高达40%,其《2030愿景》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埃及、土耳其等国也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其主要方向就是致力于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中东地区由于人口增速快,基础设施总体相对落后,对电信、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第四,中东国家的国企改革、高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开放,也给中国投资者提供了股权投资的机会。

  对于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中国与中东地区合作,王健建议,中国要更加积极地参与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产能合作,助力当地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多元化投资进一步推进中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民心沟通和文明对话,特别是加强中国与中东青年一代的对话与交流。

  此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多哈中心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国际丝路学院协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