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2017年12月29日 07: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9日第136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

  12月26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大会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论坛在沪召开。此届年会以“‘四个自信’:新起点、新思想、新作为”为主题,由年会大会、学科专场、智库专场、青年论坛、高端论坛等板块组成。各专场围绕“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新跨越”、“新型智库建设与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进行研讨。

  立足新起点 展现新作为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先行者,更应具有新思想、新作为。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表示,上海市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委托研究、招标立项、参与组织召开“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尤其需要社科界、理论界的广泛参与,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同时要加强交流研讨,通过学术年会等平台,让我们的研究成果传播出去、扩散开来。社科界应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前列,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加强研究,为党的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理解阐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对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谈及“历史唯物论的重构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话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孟捷表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更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因及机制。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系列立足自身实践的社会体制改革方案的提出和社会科学理论范式的构建,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认为,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一个总体性现象,且与全球现代性危机及多元化价值紧密相连。这为社会学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回答千差万别的社会成员如何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体系中、如何达成共识,而且要清晰辨识社会体系的运行规律,并向世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复杂联系中坚持和发展。当中国与世界的诸多要素不断被卷入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学亟待构建一套能够直面“变动中的当代”的新知识体系。

  积极拓展国际话语权

  “当下中国正处于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愈益增加。学者要立足国情,增强学术自信,直面秩序、规范和价值观领域的真问题、硬问题和大问题,力争赢得并不断拓展国际话语权,努力构建能够反映新时代世界体系新变化的中国国际关系学话语体系。”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如此表示。

  “在这个伟大时代,中国学术界必须加快追赶中国国家实力的发展速度,跳出原有思维模式,紧紧扎根现实土壤、吸收养分,为中国学术、也为国际学术作出贡献。”宋国友说,我们不仅要从政策、要素、制度乃至文明的角度把中国崛起讲清楚,建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要讲清楚中国崛起的全球意义,对国际规则、世界秩序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此外还要讲清楚中国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和世界性,以及道路发展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从政治哲学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岩提出,要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及其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的“与时俱进”与“丰富完善”、“彰现特色”与“回归主流”、“话题转换”与“整合建构”区别开来,审慎选择研究理路,科学构建话语体系。王岩表示,我们必须回归经典、深耕原著,面向现实、立足实践,拿出真正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核心话语”,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学派”。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