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成为丝路乡情的重要纽带
2017年12月27日 08: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7日第1361期 作者:

  本报讯  (记者项江涛  通讯员陈瑜)第十二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近日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30多个社团、500余名南音弦友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作为闽南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音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海内外弦友和华人社群的共同努力下扎根繁衍、传承不息。南音已成为维系乡情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南音大会唱也成为海内外华人弦友交流学习的文化盛事。

  大会唱为期三天,包括郎君祭仪式、开幕式晚会、海内外南音社团交流会唱、新加坡传统南音社《九歌·意象》演出、学者座谈等多项活动。郎君祭仪式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开幕式在泉州梨园古典剧院举行,弦友欢聚一堂,倾情出演了《悠悠海丝唱乡音》晚会,包括嗳仔指《一身爱到我君乡里》、合唱《趁赏花灯》选段、南音表演唱《南音随想》、琵琶弹唱《远望乡里》、奚琴与古筝合奏《阳关三叠》、大合奏《梅花操》等精彩节目,既充分展现了南音传统艺术的魅力,又反映了当代南音发展的多元面相。

  海内外南音社团的精彩演唱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菲律宾长和郎君社、香港晋江社团总会南音社、新加坡传统南音社等海内外南音代表团进行演奏,相互交流切磋。各乐社严格按照先奏指套、再唱曲、后合谱的传统演奏程序进行,演唱多以传统曲牌为主,其中,厦门市南乐团演唱的七撩曲《月照芙蓉》以及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演唱的三撩曲《见水鸭》,传承延续了南音的传统奏唱腔韵,获得了弦友的一致赞赏。

  作为海外南音改革派代表,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演出的《九歌·意象》为观众呈现了海外首部以南音为素材创作的音乐剧新作。该剧以传统南音曲牌、梨园戏唱腔和传统科步为基础,运用现代剧场观念,融合电子音乐、舞蹈、多媒体视觉艺术等跨界元素,试图以现代视野重新诠释屈原诗歌《九歌》所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新颖的艺术创作理念为南音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路径。

  活动期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崔宪等学者,媒体及南音弦友举办了小型座谈会,对各自研究心得和南音发展现状进行讨论交流。会上,郑国权介绍了由其主编、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合编的《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该书收入了从110年前至60多年前的黑胶唱片中翻录的140首南音作品,以及泉州老艺人和中坚力量演唱录制的500首作品。作为泉州南音记录工程,该书为研究早期南音唱腔表演提供了重要材料。

  据介绍,南音大会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南音新文化现象,不仅成为深化民族认同的重要桥梁,也成为映射传统艺术在当代变迁与发展的重要窗口。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