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新时代的中国
2017年12月13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3日第135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

  世界中国学论坛自2004年创办以来,不仅成为国际上中国学专家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12月10—11日,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围绕“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新时代的平衡发展”、“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制度建设”、“新时代的大国外交”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紧扣新时代中国发展脉搏

  对于如何认识新时代的中国,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表示,读懂新时代的中国,要把握好几个关键词,也就是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和新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学的研究需要紧扣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中国学研究者应努力成为中国的观察者和建议者。为此,他提出四点倡议:研究好讲述好中国的精彩故事,研究好解读好中国的伟大梦想,研究好阐释好中国的价值理念,研究好传播好中国的天下情怀。

  澳大利亚前总理、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主席陆克文认为,中国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与新框架,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些新理念背后的内涵,这些新理念又会伴随怎样的具体政策。“我们不仅面临着气候变化、技术革新、网络虚拟世界所带来的挑战,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也面临新挑战。因此,我们要摒弃极端主义的想法,采取更具有建设性的态度,而在这一过程中,汉学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传统中找到共同的价值观,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来的中国学研究不仅要回应时代要求,更要回答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命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认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谋求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机遇,必须应对走向现代化和现代化转型带来的普遍性问题,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层面,探索具有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因素的现代化,解决个体、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问题。

  分享中国参与全球化经验

  当前,世界面临着社会治理的新挑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在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理念,由此产生的新成果将为人类治理文明的发展注入新内涵。

  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看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国民众也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这种局面与许多国家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多年来,西方一直把全球化界定为经济和政治全球化,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力推动民生导向的改革开放,最终获益良多。世界可以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经验中获得启发,特别是更多地突出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经济和民生导向。

  当前,全球治理正进入一个“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的时代。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认为,全球治理面临艰巨任务和复杂形势,绝不能盲目乐观。从人类的演化史来看,贯穿其中的是一条人类通过合作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主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社会需要重新激发人类特有的合作“文化基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在大国之间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价值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全球治理进程中可能的陷阱。

  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未来,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面临修复和调整,其动力、内涵、规模、速度和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提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必将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最终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自我修复和完善,构建更加公平和更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认为,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要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新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应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契机,实现“弯道超车”,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将中国建设成为真正的科技和工业强国,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