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2017年12月13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3日第135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作为“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举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到了新高度。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里,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为经济发展再造新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受访专家表示,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重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我国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也是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坚持不懈的奋斗任务。

  党的十九大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举措之一,进一步彰显了区域协调发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表示,充分发挥先进地区优势,挖掘后进地区潜力,势必将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也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极、提供新动能、再造新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这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清醒认识区域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局面。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黄凯南表示,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远超中西部,东部比较富裕的县市,如江苏省昆山市,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000多亿元,同年青海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400多亿元。“即使是东部经济发达省内部,比如江苏省和山东省,也存在着苏南—苏北、胶东—鲁西等明显的发展差距。”他解释道。

  另一方面是区域内城乡发展不平衡。黄凯南举例说,一些地区内的城市虽然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但乡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与城市有很大差距。“改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和缩小区域内城乡差距,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举措。”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杜传忠表示,尽管我国区域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家中心城市和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的财政投资能力,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他还提到,中西部地区面临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广大地区生态比较脆弱,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方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建立有效的协调发展新机制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发挥公有经济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刘治彦认为,重点是挖掘后进地区潜力,促进后进地区加快发展,同时推动先进地区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先进与后进地区互动发展和互补发展。

  黄凯南认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首先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力气补齐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助推欠发达地区经济加速起飞,不遗余力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其次是消除各种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地方性保护,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同发展。最后是构建跨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合作组织,并将区域合作水平纳入考核。

  “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发展质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表示,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完善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振兴乡村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深化改革推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把区域协调发展落到实处。

  刘治彦认为,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后进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后进地区的最大优势,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建议,要创新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开放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注重先进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带动作用,以及后进地区对先进地区的支撑作用,形成城乡互动、超大城市与区域城市群协同、东部与中西部互济、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互补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