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准扶贫落到最实处
2017年12月06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6日第134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11月30日,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为主题,聚焦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政策到具体实践的转化过程,揭示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报告》认为,精准扶贫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目的是要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四个基本问题。

  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扶贫的转变,全方位地改变了我国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运作模式。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在中央精准扶贫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无论是治贫主体、治贫方式还是治贫客体,都面临理念、角色、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转变,对地方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带来众多挑战。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中,还面临着“硬骨头”尚未完全精准瞄准、工作中仍存在不严不实不精准等问题。另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作出政策回应。

  “尽管面临挑战,但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在地方各级政府得到深入贯彻和细化落实,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成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陆汉文介绍,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高,质量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我国的扶贫开发也为全球减贫作出了重大贡献。

  确保政策有效落实

  黄承伟介绍,当前,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全面完成,建立了相应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顶层设计有效落实、发挥作用直至落地生根成为新的焦点,精准扶贫进入深化新阶段。

  陆汉文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精准扶贫的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目标实现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带动减贫效果不断弱化的新常态时期、贫困治理困境与贫困固化趋势增强的现实境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从实际出发,找准扶贫对象,摸清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针对性帮扶,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只有深入实际,掌握一手材料,才能正确分析精准扶贫顶层设计的地方化过程及其实践效果。地方政府在政策指引下所呈现出的能动性和实践创新性是研究的重点,将对政策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雷明表示,传统的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而内生动力不足等软性因素在深度贫困地区也非常突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一定要继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找准扶贫对象,根据扶贫对象的贫困特点以及致贫原因,有机结合扶贫措施和方法,因人因户施策,个性化“扶真贫”。此外,要强化软式扶贫力度,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黄承伟建议,深化精准扶贫工作落实,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细化目标任务,调整完善脱贫攻坚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做好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攻坚,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打牢精准基础,完善建档立卡,摸准贫困底数,规范驻村帮扶,增强基层力量,强化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方法。四是坚持严格考核评估制度,实现精准落地。五是结合实际,创新扶贫方式,同时还要有力有序总结推广经验。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