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研讨:家集整理工作助力文学史研究
2017年12月01日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日第134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11月26日,《清代家集丛刊续编》暨《清代家集叙录》出版座谈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汇聚南京,围绕家集整理和研究意义及未来发展深入研讨。

  家集是指汇合或编选的家族著述,它可以是一家族某一代成员的作品,亦可包含二三代乃至数十代成员的作品。与会学者表示,家集对颂思祖德、启励后人、寄托家族情思,加强家族向心力、寻觅家族文学的特征和传承、构建家族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现家族成员的文学活动空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反映当时国计民生

  家集所收录的文献,或是较为完整的专书,或为作品汇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表示,家集是集中保存家族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它所收录的家族事迹及文献资料相对丰富。清代家集中很多作品并未以单行本流传,传播范围有限。对清代家集的系统性整理和编纂,可以为清代家族文学和家族文化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开拓文学研究新领域,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提出,从社会影响而言,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在每个家庭中,家集承续书香,家集的结集出版对于当前我国书香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术意义来说,家集的编纂和出版,对学术的推动是多方面的,可以推动文学史研究下移到更为具体的社会细胞——家庭的层面,从而使文学史更有生命体温,更能发现其背后的文学网络和家族间的交流与互动,还能够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增长点。

  家集与郡邑总集密切相关。“地域文化主要是由一个个家族文化组成,而家学、家风、家训等家族文化的内容,除了体现在族谱和墓志铭中,更多的可以从家集中搜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从史学视角谈到,家集不仅具有文学、文化的价值,也蕴含着家族史、文化史、生活史及社会治理的价值。家集中大量的书信、奏议等文献反映了当时的国计民生、世态民情和社会生活等。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广宏认为,从古代史研究到社会学研究,家集整理和研究的效应都将显现。首先,它会进一步影响古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和研究模式:过去古代文学较为关注个人与时代、个人与传统的关系,现在家集的整理会给古代文学研究带来空间上的转向;其次,家集的整理和研究有助于当今学者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认识文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在古代人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再次,家集也可以促进学者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的转型。

  展现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情境

  与会学者表示,以家集文献为中心结合其他类型文献的研究,不仅可以探讨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深厚根基与衍生机制,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家集在展现家族纵深关系的同时,也横向拓展地缘、业缘、社缘等人际网络,展现中国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剑表示,研究家集的最终目的,不应止于解释一族一地的文学现象,而应让家集成为展示中国文学甚至中国文化整体风貌的一个视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庆柏建议,可以适当利用家集资料,开展不同文献的比较研究,如家集与地方诗文总集的关系研究,家集和别集的差异研究等,从而可以拓展文学研究的空间。“未来,还可以在家集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清人不同家集间的比较研究;将家集研究和地方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催生乡土文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补充道。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认为,家集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对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家集为人们理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从清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来说,江浙一带是文化中心,家集出版的数量也是这个区域最多。江浙一带学者可以利用家集文献构筑一部新的文学史,如江南文学史,从而呈现出中国文学史的新面貌。

  与会学者建议,应继续开展清代家集整理与编纂工作,并进一步深化家集研究。就《清代家集丛刊续编》和《清代家集叙录》而言,学者们建议,索引应按地域—姓氏的次序进行分类,以便于查找;后期则可将作者小传、序跋单独整理出来,结集成册。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