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2017年11月24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4日第133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苏培

  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技术与教育融合推动了人机协同时代的到来。11月18日,第二届全国“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提出,推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主动迎接和积极应对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不仅是海量复杂数据,而且是一种分析工具,更是人类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新的拓展和延伸。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三女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应当积极主动融入大数据时代。在理论方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观,如何运用大数据进一步分析和阐释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如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在实践层面,如何将大数据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观在实践中形成,不仅是大数据及其技术运用的外在催化,而且具有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宏达提出,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所应具备的全部思想理论体系;从狭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变化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资源等所形成的创新观点。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瑜表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网络环境的实质是,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崭新社会环境。他提出,网络环境研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起点。

  大数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嘉认为,Web2.0为网络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结成主体际性的交往实践关系,而大数据加剧了这种趋势。大数据时代,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多级主体性、平等对话性和双向建构性特征。

  大数据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实践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湖南工业大学学工部部长李正军看来,大数据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的实现包括三个层面:数据采集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和协同管理层。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集资源、技术和服务为一体的数据驱动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东杰提出,应充分利用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平台。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风主题教育、国防教育等,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涵盖了大学生整个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实现全过程育人。

  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师大分中心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