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东亚务实合作新进程
2017年11月17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17日第133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继越南岘港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让东盟成为国际舆论持续关注的焦点。2017年恰逢东盟成立50周年和“10+3”合作启动20周年,值此东亚区域合作迎来“大年”之际,总结东盟成功经验、开启东亚合作新进程,对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吸收“东盟方式”合作经验

  东盟成立之初,面临的是一个饱受冲突动乱与贫困之苦的地区。50年后的今天,东南亚已成为全球和平稳定的“绿洲”,成为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50年物换星移的发展历程中,东盟对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的50年。1967年,《曼谷宣言》宣告东盟诞生,东盟成为东亚地区最早着手一体化进程的次区域组织。1999年,东盟从最初的5国扩大到10国,实现了对地区国家的全覆盖,所有东南亚国家由此被纳入到统一的区域合作组织框架之中。2008年,《东盟宪章》生效,标志着东盟由一个松散的国家合作机制,转变为一个具有法律地位的区域共同体实体。2015年,以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宣布成立,开启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新征程。

  从贫穷走向繁荣的50年。东盟通过大力推动内部市场开放,吸引外部资源,逐步改善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发展的内在动能,让东南亚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地区。目前,拥有6亿多人口的东盟经济总量达到2.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世界经济论坛预计,到2020年,东盟将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50年。从“10+1”到“10+3”,到东亚峰会,再到东亚峰会扩容,东盟构建起与其他国家对话、协商和合作的广泛网络,大大提升了东盟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回顾不平凡的50年,是什么力量推动东盟不断发展?对这个问题的探寻,绕不开独特的“东盟方式”。与强调刚性规则和条约约束的“欧盟方式”不同,照顾差别性与进程渐进性的“东盟方式”,开创了具有亚洲特色的区域合作路径。

  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魏玲认为,相互尊重、协商一致、互不干涉内政、照顾各方舒适度、东盟中心的地区制度安排和开放务实的地区主义等构成了“东盟方式”的丰富内涵。随着地区合作的扩展和推进,“东盟方式”已逐步成为东亚乃至亚太合作的基本规范。以“东盟方式”为基本规范,以宣言、协议、声明等为基础文件,以会议和论坛为基本组织形式的东亚软性制度主义实实在在维护了地区稳定与和平,促进了国家间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表示,以往的区域理论和实践多以欧洲的合作为模板,成功与否基本上以是否逐步提升区域治理的水平为标准。欧盟的危机表明,“欧盟方式”并不完美,也不是固化的结构。东盟的发展没有出现大的危机,原因可能在于其灵活性提供的内在生命力。在当今世界和地区处于大转变、多重矛盾交织之时,“东盟方式”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国—东盟关系

  在东盟诸多对话伙伴关系中,中国—东盟关系是各方公认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一组关系。中国与东盟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经受住了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的考验,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从更广的视角和更深的意义来看,中国与东盟是在为探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地区秩序而努力。”张蕴岭表示。

  中国和东盟敢为天下先,创下多个“第一”。中国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最早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最早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进程。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步入快车道。中国连续8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6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向直接投资累计近2000亿美元。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成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有力引领地区经济合作进程。

  中国与东盟人文合作蓬勃发展。人文合作已成为双方关系中,继政治安全和经贸合作之外的第三支柱。2016年,中国和东盟互访人数超过3180万人次,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境外游客来源地。

  在总结中国—东盟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时,受访学者都把尊重“东盟方式”放在了突出位置。张蕴岭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之所以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是因为双方都力求使“中国方式”与“东盟方式”实现对接。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曹云华表示,一个团结的东盟,一个发挥中心作用的东盟,不仅是平衡器,也是黏合剂。中国一直尊重和维护东盟的团结,尊重和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符合东盟的利益,也符合中国及其他大国的利益。

  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将开启转段升级新征程,东亚合作将迎来新机遇。“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的关键词。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落实新修订的《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启动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在刚刚举行的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方提出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的对接。

  “2016年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中,五大贸易伙伴中前四个都是东盟国家,十大投资国家中有六个为东盟国家。”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勤表示,东盟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地区,是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区,是实施自贸区升级版的首选地,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也是促进人文交流的示范区,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前景广阔。

  魏玲也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在经贸、金融、基础设施、规制、人员等领域的全面合作,“这是携手构建理念共通、繁荣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积极推动RCEP谈判进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动东亚合作迈上新台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被认为是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路径,11月14日在马尼拉举行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传递出各方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强烈愿望。

  据统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果达成,将会形成一个人口约达30亿、国内生产总值约21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量约30%的贸易集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同于以往的多个‘10+1’自贸区框架,而是东盟与其他6个对话伙伴国统合在一个自贸区框架之内,这将为构建更大区域范围的经济共同体奠定基础。”张蕴岭说。

  魏玲认为,在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召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是地区国家构建开放经济的政治承诺和具体行动。根据东亚合作的“东盟方式”以及务实性、开放性特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建设可能会继续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和照顾舒适度的原则,有望以多个“10+1”自贸协定为基础,采取灵活的参与方案,制定“早期收获”计划,先期取得一部分成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加强东亚经济合作、整合现有自贸协定的最便利合作框架。虽然谈判各方开放程度不同、发展水平不一,但可以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暂时搁置争议、寻求最大公约数,尽快搭建起初步框架。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