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反响
2017年11月08日 08: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8日第1326期 作者: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  白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让我们深受鼓舞。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历史感,指向的都是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一定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作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我们要担起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职责,解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深刻含义。今天的中国要有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担当。

  (本报记者  曾江/采访整理)

 

  明确财政改革的推进方向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  于海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明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这些表述明确了财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未来一个时期的财政理论研究和财政改革实践都应围绕这些重点展开。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工作和财政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展开,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 

    (本报记者  武勇/采访整理)

 

  树立教育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教育事业和青年人提出了殷切期望。我对此谈四点体会:一是大学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三是树立教育自信,探索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四是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新时代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本报记者  潘玥斐/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