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2017年10月20日 07: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0日第131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王广禄 苏培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万众期待中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宝贵经验,清晰擘画出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在广大学者中引发强烈反响。

  “这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的政治宣示,这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政治动员。”学者们纷纷表示,十九大报告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精准判断,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指引我们,踏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有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有什么样的时代作为。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对历史方位的判断至关重要。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近40年来,特别是这5年来,不断探索、积累而形成的结果。经过近40年的不懈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客观上需要对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新定位。

  十九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第一时间向记者表达了她听完报告的感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她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定位,为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标定了全新历史坐标。这个新时代不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站起来”,改革开放意味着“富起来”,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则意味着“强起来”,主要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强调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

  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在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述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金民卿表示,长期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历史性变化,是判断我国发展新历史方位的根本基础和内在依据。

  在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看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难题最为恰切的判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总体局势的准确把握,我们党不忘初心,一以贯之想人民、为人民的长久追求”。

  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新理论作出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最闪亮点。

  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新表述,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全面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在金民卿看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如何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14条坚持”。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喜平表示,这“14条坚持”全面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和发展重点,尤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摆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4条坚持”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论述,让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永贵印象深刻。他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要求广大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如何绘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中国发展路线图?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分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两个一百年’到‘两个15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愈益清晰,时间表愈益精准。”颜晓峰说,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九大报告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具体部署,对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到了科学规划、系统谋划的重要作用。

  在韩喜平看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分阶段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又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最大实际,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这样的科学部署让全国人民对未来社会发展可预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接续奋斗的宏伟新蓝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黄相怀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顶层设计。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行性,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更加充实、更加立体、更加气势磅礴。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强调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更是体现了我们党的世界眼光,意味着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要从追赶者转变为排头兵。

  金民卿注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过去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进一步拓展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美丽”的背后,显示的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化。“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是高层次的现代化,突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需要学界贡献力量。十九大报告对学界提出了要求,“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逄锦聚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他说,十九大报告为他的研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大课题。作为理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研究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表示,十九大报告理论增量多、亮点多,要仔细学习、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尤其是主要矛盾问题、新时代问题、新目标问题,是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需要深入细化研究。要把十九大报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贯通起来,深刻理解十九大理论创新的意义。

  韩喜平告诉记者,他将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研究。进一步深化研究如何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