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喜迎十九大学者心声
2017年10月18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18日第1311期 作者:段丹洁 孙敬鑫 郭红军 曾江 李明德 赵璐

  中国国际形象稳步提升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孙敬鑫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中国逐步提升着自己的形象表达能力,越来越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世界对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期待、抱有越来越大的善意,中国的国际形象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自2012年起连续开展的五次国家形象年度调查显示,2013年至2017年,海外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打分从5.1分上升到6.2分(满分10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度尤其受到认可。在众多的海外受众中,年轻人是最有意愿了解中国也是对中国评价最高的群体。

  (本报记者  段丹洁/采访整理)

 

  中国自信的多重意涵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郭红军

  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党的十九大使我倍感振奋。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重要原则,表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形成的道路认同、理论自觉、制度定型和文化自信。这种具有多重意涵的中国自信,既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得到了新的彰显,也通过近五年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树立的大国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本报记者  曾江/采访整理)

 

  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  李明德

  身处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对于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都要不辜负时代的期望,不断鞭策自己,贡献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

  第一,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成果内容的独创性、创新性。一方面,要学习和改进研究方法,尽可能以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从事研究工作;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程序完成项目;要小心求证、科学定论,形成正确的学术和舆论导向。另一方面,面向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实现理论创新,这是加强内容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应营造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实现理论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调和宣传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

  第二,建立哲社成果推广传播机制,增强成果的现实应用性。哲社研究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研究者既要在内因上扩大视野,回归现实,也要在外因上回归现实,学会“营销”。一是要强调问题意识,以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己任,真正奉献出一批批货真价实的科学成果与思想精华。二是要体察、观照现实动向,回归真实的研究对象。研究者还应重视对自己成果的积极宣传,开放互通、交流互进,使优秀成果在理论创新、政府决策、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应用。

  (本报记者  赵璐/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