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外交进入新阶段
2017年09月20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0日第129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努力营造国家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使中国的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

  维护周边环境和平稳定

  在这个日新月异、风云激荡的世界,作为拥有13多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于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努力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地理相近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上息息相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卢静表示,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实现经济上的高度交融,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邻居可以选择,而邻国不能搬迁,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就必须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认为,周边外交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一个稳定、和平与合作的周边,不仅能让中国集中精力推进国内发展和改革事业,最重要的是,周边环境的稳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安全保障。

  中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

  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出访行程,有一半是在周边国家。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为相关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2015年4月,“丝路基金”首个项目落户巴基斯坦;2015年7月21日,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建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式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重新启动中日韩合作;与南亚国家合作显著增强;同中亚国家实现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表示,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外交举措,之所以能够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是因为我们实实在在地考虑到周边国家的利益,把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付诸实际行动。

  近年来,尽管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海上争端、地缘政治新挑战等仍然存在。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中国诚心诚意与邻居相处,共谋合作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以一带一路为例,据统计,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贸易总额为9535.9亿美元,占中国与全球贸易额比重的25.7%。资金融通上,2016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批准贷款17亿美元;截至2016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向相关国家累计贷款达1100亿美元,丝路基金累计投资达40多亿美元,周边国家都是优先受惠对象。

  做好周边外交具有世界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周边外交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朱锋认为,这种历史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亲、诚、惠、容”理念引领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社会关系有了新的实质性增强;二是中国周边外交从理念、政策到战略更加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三是针对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领土、海洋权益争议,我们加强对话、沟通与合作,既强调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坚定性,又审时度势,努力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四是推进周边外交相关制度与规则建设的配套发展。中国的周边外交已经进入新阶段。

  卢静认为,我国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邻国众多,多样性突出,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是美、俄、印、日等大国的利益汇集地。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对于逐渐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中国来说,既是一个重要的历练,也是无法逃避的一项任务;对于中国发展与大国的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均密切相关。而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对于我国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具有世界性意义。”王玉主表示,中国周边的稳定和发展,将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