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学者心声
2017年09月20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0日第1296期 作者: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赵细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制度体系日趋系统完整,绿色发展动力日益增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成为我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更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展望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为指引,以两个“牢牢把握”为工作方向,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着力点,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入手,建立更加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提高生态服务能力。

  (本报记者  武勇/采访整理)

  为治国理政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田改伟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为党中央治国理政奠定了深厚理论基础。

  一是要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这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把握、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是准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改造世界首先要科学认识世界。科学认识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制定治国理政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决定了党的十九大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治国理政必须要有新要求、新战略、新思维。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深厚基础。

  四是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已经找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道路,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举一面旗、同走一条路、同奔一个目标。

  (本报记者  苏培/采访整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强大创造力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余达淮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社会主义经历500年艰难曲折发展变化的新高潮。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资本、市场为人民办事谋利。中国经济、文化和国防等国力大幅度上升,迅速聚积力量,发展壮大。其二,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目前国民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二,尤其科技生产力发展迅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越性。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共享发展、社会丰裕等特征日渐显现。其四,这是距离我们实现中国梦最近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谋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已经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

  (本报记者  吴楠/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