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学研究助推社会学中国化
2017年09月18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8日第1294期 作者:记者王宁

  本报讯 (记者王宁)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第四届社会学前沿论坛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学者,围绕“历史社会学与中国社会”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的一些研究从只关注当下转向了对社会历史维度的探究,也有了相当的成果积累。这对于推进社会学的中国化以及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论的探索和建构是展开中国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分析了历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探究起源,即认识一些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追踪变化,指认识某个事件如何引起其后的事件发生,“如何引起”即是描述机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认为,在寻求对经验现象和社会行动深层的、“精神”的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概念应该努力与中国漫长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对接,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学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冯仕政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层层相因而又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有因有成,是因与成的辩证结合,此观点可被称为“历史因成论”。历史因成论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制度变迁是一个在张力作用下不断反应、调整的过程;第二,制度变迁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性选择过程,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结构决定过程,而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制度变迁是一个有因有成的历史性过程。

  经验研究可检验理论,也可扩展与深化理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表示,历史社会学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历史,需要认真体会和理解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及其生命感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罗祎楠通过对北宋神宗新法时期国家对盐市场的干预方式进行改革的研究,分析了“历史分析”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理论构建上的特点,并探讨了其与一般性历史研究的交汇方式。他还认为,新的研究路径可将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带入历史社会学主流理论对话,并成为理论建构的重要研究领域。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