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建筑与美术的“联姻”
2017年09月11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1日第1289期 作者:记者李永杰

  本报广州9月9日电(记者李永杰)9月9—10日,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表示,建筑史与美术史之间关系密切。建筑曾经被视作艺术之母,但当前的建筑史与美术史逐渐疏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松茯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建筑的实用性加强,使得建筑与美术的联姻逐渐弱化,但二者的联姻关系并没有解体”。在他看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信息表达维系着建筑与艺术作品的共同属性,关联着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相互促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提出,建筑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数千年建造活动所经历的材料发现、艺术创造、技术进步,及其与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彼此互动的历史过程。对于建筑史的研究,其实是对人类文明所走过道路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之文化、艺术、民族性格、审美趣味、技术倾向的探究,其中充满了学术谜团和挑战。解开这些谜团,跨越这些挑战,人类文明就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东南大学青年科研人员陈宇恒表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美术素养、建筑形式上的“中西交融”思路渗透着中国传统“道”与“器”的观念,渗透着浓厚的学院派(布扎体系)思想。学贯中西让他们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建筑形式的发展趋势。中国传统美学素养要求他们坚持“民族性”的审美,但布扎体系要求其结合“逻辑性”的西方古典审美,这两种近代建筑价值观的不同取向充满矛盾性,但同时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