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尚需努力
2017年09月06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6日第12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识。然而,由于近期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以及多边进程遭遇一系列挫折,联合国主导下的气候变化治理道路前景扑朔迷离,全球气候治理走到了十字路口。8月30日,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维护《巴黎协定》工作方案进程: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

  各国联合行动

  “《巴黎协定》是一个总体性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性文件。”《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联合主席、新西兰外交和贸易部气候变化执行大使乔·廷德尔认为,《巴黎协定》有四大特点。第一,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是21世纪多元协定的范本,是基于互信、透明的一种灵活性的协定。它尊重各国的主权、自觉,同时也考虑到各个国家的能力和优势。第二,它并非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而是不断改进,即在最开始的时候尽可能建立起一个共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第三,它是渐进式的,即各个国家可以各自决定初始目标,并承诺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目标。第四,其核心特点在于,它支持各国广泛参与。

  廷德尔表示,对于进一步丰富相关气候治理框架,《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有一系列技术性工作安排,但还需要各国联合行动。具体而言,工作组有很多工作意向,包括减排透明化、全球性的适应性工作,以及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的一些工作,例如市场化操作、融资安排等。

  明确三个核心内容

  今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向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工作会提交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变暖仍在继续,升温1.1摄氏度;全球冰川融化数字达到了历史新高;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0.04%,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代表了气侯谈判议题在全球层次面临的最大挑战,即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人类行动缓慢之间的巨大差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说。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协定》在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首日共有175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协定。美国时任国务卿克里带着两岁的孙女上台签名,传达对气候变化与未来紧密相连的认知。然而,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张海滨认为,这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张海滨认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有效发展,需要明确三个核心内容。一是领导力,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重复”历史一次又一次表明,如果没有主导力量,全球气候治理将注定失败。二是一致性,多边合作机制是必要的,需要进行有效协调,进而避免重复性工作,避免对于有限资源的竞争。三是创新,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创新。

  坚持多边治理机制

  “气候变化像是一列不断加速的火车,让火车逐渐减速直至停下来尚需时日。”廷德尔认为,中国已经采取了大规模的行动,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推进能源转型、实行节能减排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表示,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在南南合作机制下投入30多亿美元,今年又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布将在南南合作领域新增10亿美元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南南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且是令人鼓舞的。南南合作的效力在发挥,中国毫无疑问起到了主导作用。”廷德尔认为,在《巴黎协定》的谈判和执行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行动,展示了领导力。“作为《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的联合主席,我希望《巴黎协定》能够有非常及时、有效的工作成果,我们也在努力实现一些和《巴黎协定》一致的结构性成果,我非常赞赏中国在这些谈判中发挥的领导作用。”

  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中国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持续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美国主要用天然气替代煤;欧盟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产品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用俄罗斯和中东的天然气能源作为替代性能源。齐晔提到,“很多人因此会问,为什么需要联合国主导的气候变化行动呢?让世界各国找到自己的方法是否足够?”

  张海滨回应道,正因为联合国比任何国家和国际机构都更有权威性,所以没有必要抛弃联合国主导的体系而选择其他路径。联合国主导的多边气候变化治理机制是一个基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都是联合国主导的多边行动倡议。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进相关行动,而不是替代联合国。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