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革新传统教育模式
2017年09月06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6日第12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海 实习记者 赵璐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技术颠覆性地改变着多个行业和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推动了教育行业的融合与创新,也为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化和个性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人工智能将对教育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对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发?带着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从“育分”转向育人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人工智能可以与教育教学变革发生深度融合,可以优化教育信息化流程、促进教育变革,特别是有效推进教育发展创新,进而构建起智能教育新体系。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永和看来,人工智能和教育相结合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为学生增知增智、教师教学教育提供服务。具体说来,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在知识层面,能够促进知识的生成、传播、更新、管理,解决知识老化问题;从学习者层面看,人工智能能够自动感知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主动调控,使学习者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知识创造者;从教育者层面看,有助于教师重新思考教育者定位,从教书匠向“教练员”转换,从教师灌输知识为主向学生体验、动态交互为主转变。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盛群力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担陈述性、程序性知识的部分教学工作,把教师从繁杂、机械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道德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身学术素质、创新教学方法,配合国家教育改革动向,加速实现教育工作从“育分”转向育人。

  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以及深度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正在不断革新传统教育模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学智认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在教育人工智能领域,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必然发生变化。人工智能不仅驱动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学生展开个性化诊断,因材施教,还可以精准判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辅导。

  教师无法被取代

  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有人提出了“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观点,引发了各界争议。那么,就教育行业而言,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职业?受访学者表示,人工智能将作为教学辅助性工具发挥服务功能,而不会完全取代教师。

  盛群力表示,从知识层面考虑,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承担一些原理性、策略性的知识教学工作,但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教师职能仍难以为人工智能替代,比如学生态度、信念、价值观的养成。刘学智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教学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发展更是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具有程序性、机械性和人为性的特点,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无法解决学生学习需求无限性的问题,更不能替代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

  尽管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教师,但其为教学媒体带来的变化不可被忽视。“时代不断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调整,为师者要把握网络化趋势,要懂得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模式。”盛群力说。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趋势下,刘学智提出教育者应作以下几方面思考:首先,重新认识人机交互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其次,深入研究学习过程与机制,制定学生深度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智能策略;再次,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总结高效、现代化的智能课堂教学模式;最后,探究学生评价方式,使过程性评价变得更加有效和常态。

  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人工智能引领时代潮流,这一创新技术在教育活动中应得到充分体现,其中学科设置是关键一环。刘学智表示,人工智能课程是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重要载体。因此,人工智能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设计必要模块课程,在学校实践活动中体现相关设计,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课程支持。

  吴永和提出,高等教育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人才基地。首先,应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学科布局,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并系统组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通过理论深化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其次,成立部分人工智能教育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增加相关方向硕博士招生计划数,逐步健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此外,高校可与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合作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

  “高端人才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领头军,高端人才队伍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雄厚后备力量。为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需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吴永和表示,人工智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一方面,要坚持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单一化、笼统化的高端人才培养壁垒;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各类高端人工智能人才,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高端人才提供优厚待遇,提高人才引进率。通过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创新人工智能教育新体系,加快人工智能顶尖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