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俄区域经贸合作水平
2017年09月01日 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日第1283期 作者:记者赵徐州 袁华杰

  本报长春8月30日电 (记者赵徐州 袁华杰)8月29日,第三届中国吉林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圆桌会议在长春开幕。来自中俄两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80余名学者,就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合作中的障碍和措施、人文交流,以及中俄经济合作的社会环境因素等话题展开讨论。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经贸关系也有较大发展。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姜振军认为,中俄全面合作稳步快速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基础。“中俄全面合作拥有‘民心相通’构成的永恒基础、政策契合带来的当下基础、互利共赢铸就的根本基础、生产要素互补形成的要素基础、他国竞争造成的外部基础等,这意味着中俄全面合作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前景可期。”他表示,这种良好基础为中俄双方优先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创造了客观条件,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框架下,双边在人文、农业、林业、电商等领域的合作将会更加稳步推进。

  从长远来看,要把业已建立起来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到新的高度,需要借助于两国高水平的经贸合作。而推进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间的区域经贸合作,对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认为,“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形势。当今在研究中俄区域经贸合作问题时,要有新的视角”。俄罗斯是中国的最大邻国,又是中国的主要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强化中俄区域经贸合作对两国调整对外开放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将于2018年到期。有学者提出延期该规划或制定扩大地域覆盖范围的规划两种方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亚太地区研究中心中国研究部主任伊万诺夫·谢·阿认为,无论哪种方案,都应该确保两国跨地区合作保持共同的框架与方向。

  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拉林·维·拉看来,当前中俄两国的经济关系仍然滞后于政治与人文交往,中俄边境地区仍属于双方合作(包括经济合作)的边缘部分。“北太平洋地区拥有不少可用于自身发展的资源,我们的头等任务是发现并保护这些资源。目前最为迫切也最具前景的是整合智力资源,要切实研究北太平洋的海洋与陆地资源,创造出有效开采和使用的工具与方法,发展数字经济与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材料,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拉林表示,有效协调在北太平洋地区的科研活动,将成为未来中俄双边关系发展新阶段的开端。

  作为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低碳经济合作也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建立的经济发展模式或经济形态,其本质是在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只有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周伟萍认为,中国同俄罗斯开展低碳合作的前景广阔。两国应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碳交易等方面以及开发清洁能源与天然气等领域加强合作,通过具体合作项目推进双边低碳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此次会议由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秘书处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联合主办,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吉林省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