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
2017年08月14日 08: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4日第126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

  8月10日,由复旦大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话语丛书’全面启动暨《文明型国家》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但要真正读懂中国,需要对中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文明型国家》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它对中国模式作出的阐述,有助于解构西方话语关于中国的叙述,建立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

  “正是由于中国迅速的发展早已超出西方话语能够解释的范围,因此需要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文明型国家》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面对如此精彩的中国故事,西方话语体系和西方模式的套用显示出了种种不适宜。构建全面、透彻的中国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透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中国学术界的当务之急。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学术界要作出引领性贡献。一方面,中国学者应当在广泛的国际比较基础上,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进行透彻的思考洞察;另一方面,需要在讲述中国故事、理解中国模式、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提供全新的分析概念、逻辑工具和观察视角。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话语体系构建的队伍中,勇于直面问题,并在针对性回答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努力为“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提供有解释力、说服力的话语支撑。这体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增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原创话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理论与经验的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原创话语作出宏大而深厚的理论判断,不仅需要丰厚的学术研究基础,还需要对社会现实非常熟识的经验为支撑。学术话语创新特别是概念创新的路径有二:一是概念的重新建立,二是建立崭新的概念。构建中国话语,既要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又要结合本土经验和国际经验,对问题进行比较性的分析与探讨。如此,才能使话语传播具有原创性和国际性价值。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表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学术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应当基于对中国国情、中国实践的全面深入把握,为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对中国的分析描述,不应满足于只考察现时现地的中国,也不应满足于笼而统之的结论、囫囵吞枣的判断,更不能满足于单一学科视角的分析。研究人员需要直面以下问题,首先是如何把中国放在广阔的时间、空间维度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充分展开。其次是如何融通古今中外的思想、史料、理论和话语资源,以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运用。再次是如何使话语体系既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基底,又开放吸收西方现代话语的合理成分。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认为,要解答上述问题,学术研究既要具有科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和说服力,又要具有道义感召力;既能使理论话语解释现实问题,又能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焦扬同时表示,聚焦中国发展,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当今时代所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应当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理论上总结、反映、概括时代与实践的新变化,打造具有原创特质的话语体系。如此,学术研究才能充满自信、富有创新、富于价值,在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中永葆活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