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精品
坚守民族传统 书写民族精神
2017年08月04日 07: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3日第1262期 作者:记者张聪 通讯员白奇峰

  本报讯 (记者张聪 通讯员白奇峰)7月24—25日,首届大数据背景下全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贵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态势、规律与前景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表示,创作者和研究者应当遵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既要寻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一般网络文学的共同点,又要注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征、地域风俗风情等方面的特殊性。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注重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俗中选取题材,凸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亮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精品。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欧阳友权认为,发展至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已经构成了中国网络文学极具特色的重要板块,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知名作家有待成长、精品力作不多、批评成果薄弱等不足。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克敌表示,从创作实践到理论评论,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还处于蓄势待发的创生期和成长期。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雄从文学想象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网络小说具有很强的虚构性,它承续了古往今来的文学想象,是古今各种文学想象的当代变体,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周兴杰表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有“互联网+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作家+网络文学”两种典型形态,前者秉承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身份认同,后者则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淡化自身少数民族身份的结果。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志钧提出,借助大数据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进行智能分析和建模,可以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化与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更多维、更深入的分析,进而有的放矢地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文化生态建设。

  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河北省保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忠辉表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包含着复杂的裂变与融合,并非少数民族文学“网络化”的简单对应或线性发展。作家要着眼于本民族传统和文化生态的变化,保持相对的民族独特性。还有学者以网络作家血红的系列作品为文本,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展开论述。

  经过研讨,学者表示,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将成为坚守民族传统、反映民族生活、书写民族精神、呈现民族新变的重要载体。那些拥有民族生活经验、熟悉民族历史,又具有较高创作水平的网络作品必将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

  此次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和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主办,《小说评论》编辑部、《网络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