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实现创新与伦理有机缝合
2017年07月26日 07: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26日第12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李玉

  对创新的研究不应仅是学理上的探讨,而是应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现实中,以创新理念、创新思维来驱动现代化建设。7月20—21日,主题为“创新驱动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沪召开,会议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

  对学术研究提出新要求

  创新意味着一种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认为,从哲学学理上看,创新实践能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和解。要想理解人的世界,就需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紧密统一起来,而统一它们的桥梁正是实践,尤其是创新实践。创新实践包含着一种批判精神,这种批判遵循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价值精神的统一。

  创新实践对学术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认为,学术研究需要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当下科技领域最为热门的内容包括由移动互联、高端芯片、云计算等带动的传统企业改革,新能源的开发、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基础学科的突破性进展。这些内容正是学术研究需要密切跟踪和研究的领域。

  郭庆松表示,学者应洞察中国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实践需要遵循中国现实。中国的科技创新走的是不同于西方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尖端、抓基本。中国的创新自信要从学理上夯实,主动把握机遇、抓住战略,做到走向实践、走向基层、走向群众,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始终关注人的问题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始终需要关注的是人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王克迪认为,创新在网络时代这一新形势下涉及价值选择问题。网络时代应该鼓励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事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未来创新政策和公共政策所需要特别考虑的。

  在创新发展战略下,如何实现人的发展?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张春美提出,“负责任创新”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发展战略理念。在负责任创新的系统推进中,责任并不仅仅存在于技术的应用过程,而应嵌入技术创新的议程设置之中,并以公共政策选择策略来体现负责任创新的伦理诉求,进而克服技术与伦理的断裂,提高创新效率。

  在张春美看来,负责任创新的提出与发展,首先源自技术风险的文化反思。技术活动何以体现责任?技术伦理的实践展开路径何以选择?这些问题成为技术风险文化反思的核心命题。其次,现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意味着创新的绩效评估——既要奖励科学贡献,还应关注社会作用。同时,负责任创新不仅体现在重塑创新主体的责任,而且意在实现创新活动与社会伦理的有机缝合,引领公共利益。

  自信是内在动力

  创新需要自信,这是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是创新驱动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要素。

  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天恩认为,大数据意味着大规模、非取样、无预设、全数据,它促进了物数据化与数据物化、信息数据化与数据信息化,从而实现了量化世界与创构世界的统一。从哲学视角来看,大数据具有以下特性:数量巨大和规模的整全性、结构的开放性、数据的实时性、价值密度低。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因果关系发生了量化蜕变,其特有的必然性和方向性逐渐丧失,这就面临着扩展因果模型的新的理论任务。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只有强化创新自信,推动理论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积极意义。

  “保持创新自信,意味着我们要保持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住机遇,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同时,我们更要有自主创新的勇气,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郭庆松说。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