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学者:发掘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智慧
2017年07月21日 07: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21日第125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面向现实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与历史使命。当今世界和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等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与生活世界。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生活理念等,也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受访学者表示,这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进而指导现实生活。

  从历史角度反思生活

  马克思在批判不懂得哲学现实前提的意识形态家们时提出,哲学要回归日常生活。何谓生活哲学?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福民认为,生活哲学是以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本质、结构及其变迁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形态。现实的人的全部活动构成所谓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研究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质、结构及其变迁规律的哲学形态。

  “但是,不能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活哲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现成的’生活哲学。”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表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要“面向生活”,但不是就生活说生活,而是从历史角度反思生活。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荣英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来把握当代生活,形成相应的研究主题和理论论域,唤醒哲学研究固有的人性良知,以及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的人学理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核心领域触及并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解答当今时代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生活是真正的哲学活动开始的地方,是哲学改造世界的出发点。“这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王福民表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需要,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教条化、抽象化、概念化、书斋化偏向的必然结果。从现实层面看,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是关注与解答当今时代问题与生活世界矛盾的客观需要,是审视现实生活变迁与改变生活主体现实境遇、实现其价值诉求的当务之急。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刘怀玉表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说到底是要化为改变现实的具体行动。

  在当代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意义重大。朱荣英认为,它能够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找寻到许多颇具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生长点,并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内在的意义关联,在对其内部的学理研究培根固本的同时,又在外部研究中发现其生存与发展的新的可能性出口和路径,进而拓展出新的自我生成之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代生活哲学对其他文化样式的介入,使之从原来站在文化之外只从事纯而又纯的内部研究,转变到立足于文化内部进行拓展性的实验研究。通过积极的对话和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间的互补互惠与和谐共进,更重要的是向深层发掘了哲学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为其能在核心层面代表并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搭建了公共的理性平台。

  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当代中国的发展,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又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朱荣英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必须及时从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中认真汲取鲜活的社会经验;必须从积极参与极具精神性意义的重大政治课题谋划中找到出口;必须从译介世界哲学经典、荟萃世界文明精华中,提炼升华出自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方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要以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超越性的精神风貌挺立时代潮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这一实践性思想价值体系中,激发并活化各方面的精神资源,从而在综合利用和开拓创新中走向成熟和繁荣。

  王福民表示,构建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资源与现实世界的统一,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基础理论形态;立足经济全球化等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基本理念、范畴、概念及话语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考与研究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时代问题与基本矛盾,为全面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关系提供智慧;以中国道路和改革开放实践为中心,运用、发挥与展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现实价值;立足当今中国精神文化的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作出理论努力;立足当代中国综合国力与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打造反映时代发展、获得世界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和话语体系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