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女性文学研究空间
2017年07月10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10日第1244期 作者:记者张聪 通讯员刘颖慧

  本报讯 (记者张聪 通讯员刘颖慧)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

  对现当代文学中经典文本的性别内涵进行探讨,是本次会议关注的重点。南开大学副教授陈千里细致分析了现代作家在书写家庭问题时因不同性别视角所产生的差异,认为面对“爱情—家庭”这一人类永恒主题,超越性别是减轻其消极冲击的有效方法。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吴雪丽对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乡土写作中的独特追求和美学风格作了深入阐释,认为不同代际、族群的女性作家的叙事视野、写作伦理的差异,不仅和一代人的知识资源、精神姿态密切相关,同时也和她们的个人经验、族群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女性文学理论的历史考辨、反思及其建构方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探讨。上海大学教授董丽敏以198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考察为基础,在性别主体理论建构中对女性主体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女作家而言,“主体”的理解既指向特定的“历史主体”,也包含具有性别自觉意识的“性别主体”。辽宁大学教授王纯菲认为,伦理建构在中国文化与政治制度构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性别伦理对于中国女性历史与现实生存具有决定性意义,既是中国性别文化与西方性别文化形成差别的根据,也是中国女性文学书写的精神意蕴来源。

  随着性别研究视角的拓展,跨学科、跨媒体、跨文化的女性写作引起研究者关注。四川大学教授陆正兰融合性别、传播、媒介多重视角,结合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当代歌曲传播中的性别赋形进行了论述。在她看来,演唱者的形象及其处理歌曲的方式,都成为歌曲文本的性别赋形“意图显露场”,而接收者对歌词文本带有倾向性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性别文化的符号印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美莲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农民女作家书写的多种可能性,认为随着城乡转型以及乡村的变化,农民女作家以强劲的姿态介入乡土与社会现实,采用传统书写、新媒介等多种方式,表述乡村女性生存现状,展现多样的乡村生态,体现了时代情绪与感知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郭力从热播职场剧的人物类型、消费文化、受众心理、性别文化等视角,对职业女性形象展开思考。

  此次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