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神经语言学高层论坛举行
2017年06月30日 07: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30日第1238期 作者:记者吴楠 通讯员孙崇飞

  本报南京6月28日电  (记者吴楠  通讯员孙崇飞)6月24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2017中国神经语言学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二语加工及习得研究”和“母语加工及习得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在二语加工及习得研究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语言学系副教授伊迪丝·凯恩提出,语言使用者亦是预测加工者。会话过程中,听者和读者要对文本或语流中即将出现的下一个词语是什么这一问题不断做出预测。预测错误和学习者知识的调整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关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静探讨了二语学习如何“重写”人脑神经基质的“神经可塑性”问题。所谓神经可塑性是指学习者因语言经验和刺激材料的影响而发生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现象,这一改变过程标志不同技能的获得。她系统分析了如何识别标志语言学习取得成功的行为和生理学标记这一关键性问题,并就二语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和与会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母语加工及习得研究方面,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周晓林表示,近年来,语言认知的实证性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但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针对会话含意加工的神经基础的研究尚不多见。会上,他结合其开展的相关脑成像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汉语会话含意加工的神经基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庆以脑电图研究为依据,证明“语言理解加工过程包含内部预测加工”这一研究假设是有客观证据的。他认为,预测性语言加工需要更多认知资源或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而且该类需求会随工作记忆能力和语言经验的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