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 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2017年06月16日 07: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16日第122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这是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5564万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

  这是铿锵有力的庄严承诺——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百年梦想,渐行渐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创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在困难群众家中,习近平总书记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连续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岁末年初登门看望的,是他最牵挂的困难群众。从甘肃定西到内蒙古阿尔山,从云南鲁甸到陕西延安,从江西井冈山到河北张家口,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脚步遍布贫困地区的角角落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日渐清晰。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的本质要求思想;“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思想;“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的内生动力思想;“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的合力攻坚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新成就。扶贫开发被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福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国家长治久安和我国国际形象的新高度,“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

  全方位密织制度之网

  5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但却是中华民族首次告别绝对贫困的决胜时刻。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面对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吹响了决战脱贫的冲锋号。

  脱贫攻坚形势逼人、时不我待,需要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在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严格责任制,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015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成为指导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细化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

  建立脱贫攻坚投入体系。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为667亿元,同比增长43.4%;省级为493.5亿元,同比增长56.1%。扶贫投入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与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一道,脱贫攻坚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方位织密了制度之网。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所言,我国脱贫攻坚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体现在每年实现1000万以上扶贫对象脱贫,更在于建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整套体制和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了确定脱贫攻坚方向、目标、路线图、时间表的作用。”

  精准识别  精准施策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近年来,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了勃勃生机——魔芋、猕猴桃、茶叶、玉米和高山蔬菜形成了五个过亿产业,一大批贫困户因此摘去“穷帽”。

  建始县特色农业发展背后,是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的华中农业大学帮扶项目。2012年底,华中农业大学开始参与定点扶贫建始县,针对该地区农业资源特点,瞄准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11个特色产业,组建11支科技服务团队,设立产业攻关项目,全程把关育种、生产、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治、营养等各个环节。同时协助相关部门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俊飚表示,“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模式提升了产业精准扶贫效能。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领域甚至是贫困地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它不仅改变和创新了扶贫方式,而且在治理结构、资源的整合、配置和使用、监督和考核等多个方面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吴国宝说。

  为做到扶持对象精准,2014年全国扶贫系统组织80万人进村入户摸清贫困“家底”,此后又动员全国近200万人参与建档立卡“回头看”,不久前又组织各地对2016年脱贫真实性开展自查自纠,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

  为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在扶贫项目决策机制改革上下功夫。目前,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有利于基层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发展项目的带动作用。

  为做到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加速推进。2016年中央批准开展试点,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内有关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为做好“放管服”改革,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方式也及时进行调整完善。

  为做到措施到户精准,要求根据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谋划有针对性的脱贫路子,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防止“扶农不扶贫、富县不富民”。

  为做到因村派人精准,目前全国已选派18.8万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担任第一书记。在全国10多万个贫困村,第一书记扎下根来、扑下身去、蹲到村里,带领贫困群众找准路子脱贫致富。

  为做到脱贫成效精准,对各地扶贫开发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对扶贫任务较重的地区开展交叉考核。严格的考核督查制度,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了起来,让真抓实干的规矩严了起来。

  正如张俊飚所言,“六个精准”举措的实施,实现了扶贫模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在精准识别基础上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带来的资源聚集效应,使脱贫效率大大提升。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方面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面对“怎么扶”的核心问题,“五个一批”工程指明了定向施策、根治“穷病”的具体路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各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对症下药,“五个一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各地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如火如荼推进,全党全国全社会汇聚起脱贫攻坚的澎湃洪流。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关于小康生活的恒久守望与执着梦想,即将变为现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必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这关键一步。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