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论坛:强化思政课“四个服务”意识
完善学科体系 做好“传灯使者”
2017年04月24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4日第11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4月20—21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端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40多所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实际,围绕“思政课建设创新和社会服务新作为”,探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协同运行规律。本报记者就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打好理论功底、培育和强化“四个服务”意识等问题采访了部分与会学者。

  提供有效的学科支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些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不单纯是因为教学方法不恰当,理论内容讲解不深不透,让学生一头雾水,无法真正实现‘以理服人’也是原因之一。要做到‘以理服人’,就得将‘理’讲透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告诉记者,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将理论讲透彻,讲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就需要构建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

  高校课程教学通常以学科为依托。艾四林表示,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态不断改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原因是多样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发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艾四林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互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面貌焕然一新。

  针对大学生关心、困惑同时也是现实、尖锐的思想和理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讲清楚、说明白”。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说,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对思想观念多样化问题;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解决文化自信不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解决民族宗教认识问题;以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德行困惑问题;以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教育解决法治意识淡薄问题。

  “不解决生活和实践问题的理论不能叫作理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熙国表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西方的不一样,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古代的不一样,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打好理论功底,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和学科建设体系,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

  “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的根本和关键。”孙熙国认为,一流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有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人才。这种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这种责任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中国人民的责任,对中国共产党的责任。这种担当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担当,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担当,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担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担当。“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关键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和指导思想,如果丢掉了马克思主义,一流人才的培养也就完全落空了。”孙熙国说。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自2013年由哲学院调至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出任院长,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时刻装进了心里。“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传灯使者’,照亮青年学子前行的路。”在郝立新看来,欲传道者,须先明道、信道。教师必须在首先保证讲授理论科学、正确、完备的基础上,把理论讲出底气、讲出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考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必须考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维度与理论维度。”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授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要着眼于知识的转化,即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的高度统一。

  引领思想政治素材整合

  从“西迁精神”中汲取营养,传承交大的优良作风,是西安交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宏波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培育和强化“四个服务”意识,使高等教育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发挥更大、更好、更有特色的重要作用。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动力系统。价值观是人们评判人和事物的价值标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支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绍兴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培育和强化“四个服务”意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实现自身使命和功能以外,还要引领其他课程对所涉及的零星、分散、繁杂的思想政治素材进行整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课程教学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所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党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人才支撑,是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说。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