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虚假新闻网络传播模式研究
2017年04月21日 06: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21日第1191期 作者:王俊美/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社会科学空间网站于4月18日刊发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的一项研究称,在美国大选后几个月里,媒体的虚假新闻甚嚣尘上,引发了世界各国对此热切关注与回应。研究人员着重探讨了网络虚假新闻的制造、传播与接收过程,试图为有关虚假新闻的公共讨论提供新的视角。

  研究认为,人们在利用新技术和政治手段遏制虚假新闻的同时,要更好地了解社会、人性、数据化与平台化等虚假新闻产生的背景,以便更好地探讨虚假新闻之所以泛滥的社会土壤。

  虚假新闻的特征不仅仅在于内容虚假,还在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包括传播的速度、范围与分享性质等。研究人员认为,过于强调通过辨析新闻内容来识别虚假新闻是有失偏颇的,容易使人们认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是因为缺乏真实信息,从而忽视了虚假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引起情感共鸣与情绪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近期学界尤其关注虚假新闻在网络平台上极为迅速的传播速度。

  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于不实消息的回应与揭露大多来自政府人员、新闻从业者或其他公众人物,甚少从造成虚假新闻的技术基础与经济模式角度出发进行审视。研究通过网络追踪数据了解虚假新闻网站是怎样聚集、如何盈利的,并分析了网站经营模式与主流媒体有何不同以及这些网站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上述研究不仅可以发现制造虚假新闻的网站如何获利,还可以更好地探究数字网络平台等组织,及其相关的广告网络与合作伙伴。

  (王俊美/编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