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开启社会主义实践征程
2017年03月24日 07: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4日第117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 查建国

  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作出的贡献,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3月18日,在上海召开的“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表示,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十月革命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即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研究工作,从实践当中分析总结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密切关系。

  十月革命仍具生命力

  十月革命开启了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实践,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发展事业,苏联的发展和变化为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探讨社会主义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总结的生动教材。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看来,在十月革命研究、继承社会主义精神传统这一命题上,中国共产党人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当十月革命100周年到来之时,更应当研究、回顾、总结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仍有着生命力,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贡献不言而喻。”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表示,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即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是无例可循的。因此,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燕爽认为,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起就有一批有识之士关注资本主义发展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力图为更多人追求幸福生活做出积极努力。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也继承了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苏联共产党人经过十月革命的艰苦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把一场社会运动变成一种国家形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生命力源于实践

  十月革命表明,当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国家形态,掌握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课题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王国平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历史的曲折,但十月革命所开启的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中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实践的延伸。

  苏联模式在追求社会主义价值过程中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因此,燕爽认为共产党人需要不断地保持反思能力、批判能力,需要不断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情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要吸收人类的所有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些积极的文明成果和有益的成功经验。

  “科学社会主义从来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孙力表示,列宁及其所领导的十月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十月革命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并不必然是成熟资本主义的产物,跨越“卡夫丁峡谷”成为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这是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新历史方位的定位。这也意味着开拓了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并列的另一种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两个制度并存的新纪元。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孙力解释说,这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立足点,从一般性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转向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也用实践证明了“一刀切”的社会主义运动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必须转向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本民族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路径。

  事实证明,中国通过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形态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规律。孙力表示,如果说十月革命和苏联模式开辟的是社会主义统一化整体推进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的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化道路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因此,“要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就要保持理论自省。”燕爽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做出新的思考,从而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向新的历史阶段。这也说明了只要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与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高度结合,就完全能够开创出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