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传递美好愿望
2017年01月23日 07: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23日第113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时代在变,节日民俗也在发生变化,但传统节日服务于民众的特性不变。如何能让春节等传统节日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记者采访了民俗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

  “传统节日是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表示,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希望通过把握自然规律来调试生产生活节奏。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告诉记者,传统节日是民众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消费习惯的集中呈现时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彰显地方特色的民俗受重视

  传统节日承载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内涵。萧放举例说,以节日饮食为例,人们不仅仅是在享受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表达;从精神活动层面看,节日传说、节日娱乐成为了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戈金表示,随着交通和沟通方式的便捷,各地过节的文化、习俗、饮食有很多趋同。与此同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使一些彰显地方特色的节日民俗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林继富看来,如今,节日庆祝的方式更加多样。“以春节为例,辞旧迎新、喜庆热闹等仍是重要目的,办年货、贴春联、压岁钱、年夜饭依旧是必不可少的节日仪式;而节日表达方式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比如用电子红包发压岁钱。”

  处理好文化和消费的关系

  萧放提到,传统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团聚的机会,可以化解人际关系的矛盾,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纽带。传统节日也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商机,但要正确处理文化和消费间的关系。

  林继富表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所以要对传统节日中优秀的因素进行良好的保护与引导。消费文化的盛行并不意味着传统节日的消亡,应转化思路,接受新的传播方式,让人民懂得传统节日的意义。优秀的节日习俗可以通过电子媒介和网络更好地呈现出来。

  朝戈金认为,所谓传统节日的“味道”是否淡化,在他看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他表示,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交往方式的多样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更加多元,但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传承价值和意义依然是传递美好愿望与体现正能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