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2016年全体会议在京举行
始终走在时代与学术进步前沿
2017年01月16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16日第113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2016年全体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等编委会委员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就办刊工作向编委会作汇报(详见本报1月13日2版)。

  回顾过去、谋划未来,编委们以《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牵引,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前进道路。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王伟光院长在讲话中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导向正确。《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刊、坚持政治家办刊、坚持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办刊,体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二是观点鲜明。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12期的几乎每篇文章都围绕核心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观点进行阐释,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的创新和发展。三是特色突出。《中国社会科学》坚持理论学术期刊的特色,用学理、学术来阐释马克思主义道理,阐述党的主张,阐述重大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四是有所创新。所刊文章的很多观点都体现了杂志的创新性。五是引领前沿。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领域都发表了有前沿性、前瞻性看法的文章。六是影响扩大。办好《中国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理论上的穿透力、学术上的感染力、学理上的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在这“三个力”上保持了强盛的势头。

  对《中国社会科学》未来的办刊工作,王伟光院长在以往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点新的意见。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大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力度。第二,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使命,加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力度。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新闻学等各个学科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本学科的学科创新体系、观点创新体系、学术创新体系和方法论创新体系。第三,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为准绳,加大对错误思潮的辨识和批驳力度。第四,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目标,加大设置创新性议题和提炼标识性概念力度。第五,以党和国家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大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学术攻关力度。第六,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保证,加强从严治党治社、锻炼人才、培养队伍的力度。

  设置创新性议题引领学术发展

  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中国社会科学》在37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不忘引领当代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初心。“要把引领学术发展放在突出地位。”谋划《中国社会科学》的未来,张江期许殷殷。

  张江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主动设置议题、创造标识性概念上下大气力,真正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张江指出,在当前思想舆论传播环境下,诸多很好的学术观点甫一提出就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和大师很难。《中国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杂志的品牌作用,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为广大学者的学术创新提供平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的形成和壮大,推出当代中国学术的领军人物。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责任。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要认真讨论可以影响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创新性议题,引导各学科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

  着眼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设置与当代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创新性议题,《中国社会科学》在2016年已进行了有益尝试。例如,紧紧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文化自信”等标识性概念设置创新性议题,开设了一系列专题和笔谈,在学界得到了良好反响。《中国社会科学》在2017年如何继续推进这项有益探索,编委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踊跃建言。

  蔡昉提出,为党的十九大召开做好思想理论准备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应在研究阐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面发力,围绕一些既有历史性又有前瞻性、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性的重大经济问题设置议题。例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放缓与全球经济减速有何不同,如何区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经济学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在回答这些问题方面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各学科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不少新概念,建议进行系统梳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期待,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人权理论。例如,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法治建设的梳理中,要探讨哪些问题可以转化为学术问题,转化为能够产生原创性理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作为世界上有代表性的杂志,不仅要代表中国学术界,还要代表世界学术界回应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说,2017年恰逢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可以以此为契机设置相关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建议,《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在网络文学方面组织笔谈。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超乎人们想象,近年来年均产生超过一百万部网络长篇小说,受众数以亿计,年轻人基本都扎在网络文学的阅读上。“《中国社会科学》责无旁贷,应该对网络文学本身以及中国文坛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立足长远构筑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只有底线、没有高限”,《中国社会科学》追求卓越的步伐永不停歇。对《中国社会科学》在推动构筑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的作用,编委们充满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应在构建理论体系方面做文章。例如,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内某个领域的问题,还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政治经济学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如果在这方面做工作,至少五到十年有事可做。”

  当前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社会科学》如果加强对中国边疆学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培育,能够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看来,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国际问题的研究远远超越了传统研究领域的分野。《中国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强的优势,可以在国际问题研究上发挥聚合各学科资源的作用。比如对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的讨论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考证上,还要真正探讨国家间合作的方式、领域,涉及面广,需要不同学科参与其中贡献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谈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长远性、系统性的特色。他说,《中国社会科学》有明显不同于一般学术刊物与新闻媒体的定位,它的选题不是时下“短平快”的问题,而一定要具备前瞻性,在2017年就要考虑2018年甚至更长远时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不能替代学科专门性刊物,但应该“把各学科最好的文章集中起来”。

  多举措提升学术影响力

  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影响力,编委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在编委们的桌上整齐摆放着多卷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五周年论文选(1980—2014)》。这套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5周年的论文选,是从3800余篇文章中精选121篇编辑而成,汇集了当代中国学术的精品力作。仔细翻阅论文选的一篇篇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说,“无论是政治方向还是学术水平,都是理论学术论文写作的范例”。他建议将论文选推荐进入高校的参考教材,进一步扩大影响。

  在全媒体时代,怎样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是多位编委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认为,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往往意味着学术范式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要探索全媒体时代学术传播方式的创新。可以利用新媒体公众号把杂志每期的主要观点、创新思想用短小精悍的方式传播出去,提高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也认为,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移动终端等工具是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当前国外汉学界、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学界的顶级研究成果,但对他们来说要从海量的中国刊物中披沙拣金迅速找到本领域优秀文章是不小的难题。“《中国社会科学》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前面,要研究利用网络平台,把各学科的优秀文章分门别类做一些国际推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