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际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
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
2017年01月06日 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6日第1125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形势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将面对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2016年12月29日,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南京财经大学举行的“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开题暨开放经济下我国融入国际价值链分工研讨会”上展开研讨。

  仍处于价值链中低部分

  总体上看,在当前的国际价值链分工中,我国所处的地位依然较低。“分析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产业、某种产品,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或者说中间部分,而微笑曲线的两端代表着价值链中相对高端、利润较高的部分,如产品研发领域和营销领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坤望表示。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张为付谈到,我国开放经济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是“两头在外”——重要产业的原材料加工在外、市场在外,当前这一特征则变为“研发在外、市场在外”。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于左认为,当前我国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的位置,与当前中国的国际贸易额和经济总量、与中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地位都不相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们做的许多工作都是较为初级的加工制造,销售的不少产品都是初级的加工产品,比如稀土、镁的开采和初加工,产品开采的附加值和利润较低且容易造成较多的环境负担。”对此,于左打了个比方:在国际分工中,我国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仍然处于“卖资源、卖苦力”的状态。

  “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怎么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摆脱以往‘两头在外’、受制于人的状态,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李坤望说。

  主动融入国际价值链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有逐步提升的迹象,我们需要主动推动这一进程,往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高端走,逐步占据有利地位。”于左仍以稀土和镁为例谈到,应当加强相关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摆脱卖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状况。

  提升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前提是能够融入其中,对于我国的不少行业、产业和企业来说,“融入”还是首要任务。张为付认为,生产、贸易、投资是融入国际价值链的三种方式。当前国内不少企业开始以投资等形式到国外市场上寻求发展机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主动融入国际价值链的过程。

  “出去投资,无论是市场需求型还是战略资源需求型,都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和利用国际市场上的其他要素,这是一个主动融入的过程。在融入的基础上,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对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引领,重塑价值链。”张为付谈到。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未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从战略决策的层面看,我们应当具备长远眼光,思考怎么引领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构建。”李坤望表示。

  贡献学界智慧

  在主动融入国际价值链的过程中,学界结合调查、分析和研究,评估现状、总结经验,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可以为行业产业以及企业、甚至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和政策设计提供有效建议。

  “学术研究的目标不仅仅是写一些学术性的文章与著作,还要有政策效应,以咨询报告等形式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政策。”在张为付看来,聚焦开放经济下我国融入国际价值链分工这一主题,学界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全方位分析我国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和特征、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过程的分析,结合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探索,提炼可供参考的经验规律,为我国实现国际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战略制定、政策设计和路径选择贡献智慧。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认为,我国融入国际价值链分工要重视三个问题: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打造本土价值链;处理好价值链的国内端与国外端的关系,做好国内外衔接;在融入的同时进入核心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避免被边缘化。

  在于左看来,要实现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攀升,政府应重点关注与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规制性政策的制定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与研发创新密切相关,是从这个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核心要素。公平的竞争性政策能够让市场主体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并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站住脚;经济型和社会型规制政策则观照社会运转以及安全、健康、环保等因素。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