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僵尸企业要对症下药
国内首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2016年07月29日 07: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29日第1018期 作者:记者牛冬杰

  本报讯  (记者牛冬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抓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业。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代表课题组在京发布了国内第一份全面研究僵尸企业的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

  《报告》提出了识别僵尸企业的新方法。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识别为僵尸企业(即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场最低利息率),那么该企业在当年就是僵尸企业。 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大约80万家企业和360万个观测值)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报告》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进行了测算,并指出2000—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的僵尸企业比例最高时(2000年)大约为30%,此后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僵尸企业的问题在逐渐缓解。分行业来看,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商业贸易(28.89%)和综合类(21.95%)。从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南部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僵尸企业比例较高。

  《报告》梳理了产生僵尸企业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企不分;地方政府之间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外部需求减少和银行的信贷歧视。由此,《报告》建议:第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尤其是慎用产业政策;第二,完善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指标,全面理解“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第三,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减少地方政府对辖区内银行的行政干预;第四,多渠道化解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第五,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关键是明确国企定位。

  与会学者表示,僵尸企业出现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因素,还有外部经济大环境影响等,因此要清理僵尸企业,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对症下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全法律制度,使僵尸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有法可依,使企业形成比较稳定的预期。与此同时,对僵尸企业处置需要区别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