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重塑现实社会关系
2016年06月24日 07: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24日第993期 作者:记者武勇

  本报广州6月20日电  (记者武勇)6月18—19日,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等主办的首届“中大—腾讯”互联网人类学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关注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话语体系及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广绪说,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讲,互联网同货币一样,是人类社会交往进化的需求体现。以往关于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交往去中心性及连接性增强,人类开始愈发地被中介化,社会性交往会逐渐萎缩。实际上,互联网时代“社会现实”不再仅限于物理世界,语境的建立不仅发生在线上,同时也发生在线下。虚拟世界正在崛起为一种新的社会现实。

  提及中国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姬广绪认为,与西方国家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相比,中国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原因在于中国并没有经历充分发育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而是在一种压缩的现代性进程中拥抱新技术。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互联网人类学是一个新工具,透过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来探讨线上、线下以及虚拟、现实的关系。

  互联网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话语体系、社会组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黄少华认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不在场的特点,常常导致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往往不利于共识的构建,而导致不同群体已有信仰、观点和价值趋向进一步强化,从而引发“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这种群体极化的现象,不仅体现在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之间的激烈争论甚至相互攻击,而且还体现在相同观点形成共鸣、相互激励,从而推动相互对立的观点进一步走向极端,使得虚拟社区中的族群认同,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多样性和碎片化特征。

  通过对“二次元文化”的探讨,中山大学青年学者尚书认为,合理的支持与引导,对网络线下自组织的发展与壮大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存在着被重塑的可能性。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中,网络组织所建立的真实空间集结了拥有一套共享的内部文化逻辑与规则体系的成员,并使他们建立起一个远离文化冲突和金钱关系的亲密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使这个极度碎片化的当代社会中的人们,从“单一、松散和陌生”的社会关系重新走向“复合、紧密和熟悉”。我们或许会迎来一个重建的“人性化”共同体,也可能是一个重拾传统社区意义的人性化时代。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