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路径
宏观与微观结合 理论与实践并重
2016年05月05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5日第959期 作者:冯书生

  自中央提出“新型智库建设”的概念,尤其是《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正式印发以来,地方社科院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实体之一,积极探索智库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至今已做出了一些有益成果,但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尚没有涉及,或者虽有涉及却不充分和有效。

  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微观定位

  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有如下规定:“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从宏观层面解释了地方社科院的定位问题,那就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但从地方社科院的具体操作层面来说,这种宏观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也就是说还存在一个微观定位问题。比如,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都要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那么二者的差异在哪里?还有,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同样发挥着决策咨询功能,地方社科院与此又当如何区分和配合?再比如,地方社科院一般由地方党委宣传部主管,其理论宣传功能如何与决策咨询功能相协调?总之,仅仅止步于“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对于地方社科院的微观运行和具体操作来说是不够的,还须进一步追问提供何种类型的决策咨询服务,以及决策咨询服务是否为社科院的唯一功能。很显然,地方社科院不同于地方党校行政学院,也不同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其服务类型亦不相同,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解读这一功能也不能轻易舍弃。

  解决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微观定位问题,要从地方社科院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出发。相比于党校更熟悉干部培训和党建工作来说,地方社科院更加面向社会;相比于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完全围绕政府的应急性课题展开工作,地方社科院则相对远离决策中心,不是决策咨询的第一梯队,但也正因如此,地方社科院不必受到事务性以及应景工作的限制,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相对宏观抽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工作。从地方社科院的现有学科设置来说,一般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既有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也有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基础学科,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意识形态研究和宣传学科。显然,不同性质的学科在智库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能“一刀切”。比如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不能搞成地方性的,而是要有全国视野,甚至是人类视野。综合起来看,地方社科院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与社会实践并重,比地方高校、党校等教育、培训研究机构更贴近社会现实,比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更具理论深度,所以地方社科院所提供的决策咨询应侧重于有相应理论根据的中长期战略性规划和基础性问题咨询,以及地方政策研究部门不能完成的重大应急问题咨询。

  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并重

  “理论联系实际”是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如何具体落实这一基本原则,则值得深入考虑。在现有的一些讨论中,普遍认为地方社科院在过去的工作中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缺少问题研究,在新型智库的建设中,一定要围绕现实问题出发,注重社会实践与调查。这类观点固然有其基本依据,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社科院由于定位不清,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但是重理论轻实践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做得很好,接下来只需联系实际就好了。毋宁说,由于实践导向不清,理论研究也缺乏生机和活力。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理论与实践并重”,必须作为地方社科院的基本考虑,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并重,如何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需要从地方社科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如前所述,地方社科院的学科设置模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文社会各种学科都有。对于不同性质的学科,必须实行分类管理,尊重各自的学科规律,发挥各自优长,互相补充和配合,才能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比如对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就不能迫使其务必参与社会实践调研,对经济社会问题建言献策,因为这与其学科属性不符;而是要让其充分发挥人文功能,提供精神和灵魂产品,解决人们的心灵安顿。对于这类学科,与其让相关研究者参与经济社会调研,不如让他们定期阅读人文经典著作,然后相互交流和讨论。而对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者,参与社会调研则是其必修课。这些学科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调研,而是如何调研、调研什么。这就要求其与地方党委和政府保持信息畅通,围绕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展开。而如何实现信息共享,这是需要地方社科院领导层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层相互协商考虑解决的问题。

  人文、社会两种性质的学科各有侧重,但两类学科仍可以相互协调与配合。两类学科的研究者要相互交流,比如召开学术和调研交流会,社会科学研究者去听人文科学研究者的学术汇报,人文科学研究者去听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调研汇报,相互启发。须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问题来源于实践,解决方案则来源于灵感的相互激发。走进社会实践,又在一定程度上抽离于社会实践,才能不至于陷入就事论事,才能提供社科院这一智库实体特有的决策咨询服务。

  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阐释

  作为地方党委宣传部下面的一个直属事业单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解释,当属地方社科院的一个本职功能,或者换句话说,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也是在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服务。这也是地方社科院区别于企业、社会智库的一个重要特征。相应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地方社科院一般也设有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等相应部门,承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具备比较成熟的实体和物质基础。与高校采用全国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进行教学式的教育和宣传不同,也与党校进行干部短期培训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同,多数地方社科院没有培养学生、培训干部的任务,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重在中央精神的深度解读以及地方性普及。地方社科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阐释功能如何发挥,如何与决策咨询服务相辅相成是需要搞清楚的首要问题之一。

  在地方社科院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学科是与上面所提及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并列的第三个学科系列。如果说人文学科系列务虚,社会学科系列务实,那么马克思主义学科系列则是虚实结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元典文本来看,既有高深的哲学思考,也有深刻的资本分析。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学科才自成体系。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地方社科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要能发挥其特有功能,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和阐释,二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三是对中央理论创新的及时跟进和解读。也就是说,地方社科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部门兼具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特点,其努力方向也是综合性的。

  三个不同性质的学科系列,在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建设中,各有其功能和侧重点,所以在具体管理方法上,也要区别对待。不能像有些论者认为的那样,要裁掉一些务虚的人文学科设置,更不能以对待社会科学的方式对待人文科学,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则要综合对待。在明晰不同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再对成果评价、组织管理、人才使用、科研活动等问题进行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总之,地方社科院进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弄清自己的微观定位,发掘自身优势,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尊重学科规律,才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决策咨询,建成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智库。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