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见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代表时的讲话
2016年02月05日 07: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5日第903期 作者:刘延东

  同志们:

  今天,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在这里举行,这是地方志系统的喜事和盛事。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使人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指示要统筹协调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李克强总理专门为这次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总书记、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要求明确,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地方志是历史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亲情的重要力量。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存史、育人、资治功能在当今时代日益彰显。过去五年,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辛勤耕耘、埋头苦干,形成了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格局,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建党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这为地方志工作搭建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地方志工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今年8月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认真履行职责,发挥更大作用。

  一要找准时代定位,忠实记录我们党带领人民开拓奋进的伟大历史进程。编修地方志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绵延千载,历久弥新。回顾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审视世界不同文明的源流演变,我国历代先贤圣哲通过修史修志,以文字记述为主要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之伟大。在当今改革发展的伟大时代,地方志工作更是大有可为。要紧跟时代步伐,勇担历史使命,忠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翔实记载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将这个伟大的时代客观、全面地载入史册,告之后人,传之久远。

  二要坚持正确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提升地方志编修质量。要掌握科学武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历史精华总结出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人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力反击歪曲、篡改、否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要创新理念,拓展领域,完善技术,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确保编修史实客观、真实,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到2020年基本形成包括地方志编修、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质量保障、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保障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打牢坚实基础。

  三要创新服务手段,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要加快方志馆和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加强和创新对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使地方志更好地发挥传承历史、展现当今、启引未来的作用,不仅展示风土人情,而且反映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民生、文化和法制建设等面貌,成为地方的“精神名片”,更好地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教育人们热爱国家、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增添正能量。要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推介高质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和恒久魅力,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过去,更好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编修出具有传世价值的地方志精品,发挥好地方志的独特作用,关键在队伍。地方志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写好新中国的历史,写好改革开放的历史,写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通过完善机制、开展督查、依法治志等,推动《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继续发扬担当精神、引领精神,直笔著史,再创佳绩。希望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

  新春将至,提前祝大家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2015年12月29日)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