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热议习近平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
2015年08月26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6日第797期 作者:

  编者按: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拉开帷幕。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的召开致信祝贺。习主席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习主席的贺信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与会各国专家的殷切希望,引发学术界高度共鸣。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精辟阐释了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亦对我国历史研究提出了殷切希望。

  历史是一面镜子。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珍视的历史,而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和相互尊重,则有助于携手并进,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主席也充分肯定了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即“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并指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强调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诚如习主席在贺信中所言:“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所以重视历史学科建设,强调历史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历史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习主席的贺信不仅对我国历史学工作者,对全世界的历史学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将有力促进历史研究和历史学科的发展。

  陈谦平 (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贺信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全球视野”。历史学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中心论在以往的国际历史科学研究中是一个显著的现象。这次会议上很多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学家也都明确地针对这种现象表达了相关的观点。

  国际上很多历史研究,无论是全球史、世界史,还是古代史、近代史,包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子。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应该在相互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历史研究。我希望中外史学家们能够共同关注全人类的问题,携起手来,以全球视野共同推进全世界历史的研究。

  韩东育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除了有经典作家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能够给历史学赋予如此崇高而准确定位者,当首推习近平主席8月23日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词,即“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中国领导人希望全球历史学家能够以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中国,因为“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人在外来文明面前会关起大门,自转法轮。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习主席所强调的“尊重彼此”和“全球视野”,极大地凸显了“博采各国文明之长”中西合璧的意义。在这个意义面前,任何褊狭的认识,都不是客观的,更不是历史的。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表明古老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包括国际史学家在内的更多人的关注。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不仅表达了中国政府对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也一如既往地阐述了他对人类历史、对古老漫长的中华历史与当代中国发展关系的一贯看法。

  首先,习主席将历史学放在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位置上,强调历史的镜鉴作用,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完全符合古往今来历史学的基本精神。其次,习主席强调了史学家在科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上的重要性。这完全符合一个史学家应当具有的科学精神。最后,习主席指出历史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意义。他用三个“很难全面把握”,说明历史学在科学、全面、准确解释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这是对中国史学家,也是对国际历史学家提出的真诚而殷切的希望。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彰显了历史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揭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渊源。考察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要有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洞察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原因,否则难以诠释社会现象的真谛。历史研究强调以文献为依据,让史实来说话,不说没有根据的大话。这种客观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有其作用与功能。社会科学应当面向现实,合理诠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回答的各种问题,以展示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王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特别提到“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任何社会科学离开了历史数据的基础,就不可能称其为科学。

  史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有关历史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借鉴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同时,应该时刻保持一种努力发挥史学资政功能的自觉,不断从历史研究中找到有助于推进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有益经验,将被历史证明了的科学可行的理念和做法总结提炼出来,提供给各级政府,以提高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水平,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林沄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

  习近平主席贺信中的最后一段话非常意味深长,“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欢迎各位专家从对历史的感悟中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

  的确,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博采各国文明之长”是紧密不可分的。今天,要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就必须改变只从中国看中国,而要扩大视野,从世界看中国。前年在上海参加“世界考古·上海论坛”时,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热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虽然从不同区系的文化来考察中华文明的形成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打破了从中原看文明起源的旧观点,但与参会的外国学者的项目相比,我国的项目却还没有完全摆脱“从中国看中国”的局限。显然,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应该加快对国外案例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在“从全球视野看中国”中,从历史汲取更多的智慧。

  范鹏 (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深刻并简明地阐释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用好历史的重要意义,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芒,充满着一种浓厚的历史纵深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尊重历史、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人类进步须臾不变的规律。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本真,总结历史教训、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治国理政、推动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同时,对待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人民的视角去客观评判。贺信昭示的辩证、求实、科学的唯物史观,无疑是对当前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当头一棒。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善于向历史这个人类最好的老师学习。习主席善于用历史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分析中国、观察世界,为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的学术界立下了榜样。

  刘信君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际斗争尖锐激烈,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同时并存。体现在历史研究方面,则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否定中国历史上的伟人,恶搞革命英雄人物。这类现象十分令人担忧。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史学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经世致用”。清朝“开国儒宗”顾炎武明确提出“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的主张。

  作为一个身处改革大潮的历史工作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针对各种错误的思潮,承担起正本清源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