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隐去中国毫无道理”
中外学者谈西方叙事中的抗战
2015年07月24日 07: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24日第77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中国抗战是二战中的东方灯塔。

  一寸山河一寸血。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兽行暴虐,中华儿女以“捐躯洒血,浩气干云”之势顽强奋战14年时间,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西方有关二战的叙事中长期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

  “西方的二战史教材隐去中国是毫无道理的。”7月17日,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吉尔伯特在京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被西方学界低估了,西方学者需要加深对二战中中国角色的认识。

  西方选择性遗忘中国抗战

  “中国现在是我们的战友,或者应该反过来说比较正确。因为中国跟我们的敌人——日本已经打了长达7年的仗。”二战时期,美国军方拍摄的著名战地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如是解说,该片以“中国之战”专题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中国面对日本入侵的浴血奋战。令人遗憾的是,肯定中国抗战的声音在波诡云谲的冷战格局中消散了,中国这个二战中的东方盟友在西方主流叙事中被选择性遗忘了。

  “许多西方著作对中国抗战一字不提,或者轻轻一笔带过,或者胡说八道。”7月17日,世界史学家齐世荣在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与记忆:二战史专题学术研讨会”上批评了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抗战的漠视和偏见。

  法国二战史权威专家亨利·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称,“中国人没有能力防卫自己,只能弃城向内地撤退。这样,北京、张家口、太原、广州、汉口、上海及其他城市便未经一战地陷落。”齐世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此进行了驳斥。“我很小就知道两件事,一是平型关大捷,二是台儿庄大捷。”89岁的齐世荣回忆说,北平沦陷时他还是个中学生,当时日本统治下的中国老百姓听到这两个大捷消息后奔走相告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齐世荣表示,中国在抗战中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可谓战果辉煌。

  西方中心主义是导致一些西方学者忽视中国抗战的原因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占军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梁占军对欧美15部有代表性的战争百科全书进行调研和梳理发现,二战的叙述大多从欧美视角出发,侧重欧洲和太平洋的战事,对中国战场的历史叙事总体偏少,且其条目的取舍大多以是否与英美有关为标准。“对于中国战场在二战期间坚持抗战的作用和贡献基本没有涉及。相反,类似‘中缅印战场’等与盟军合作有关的条目几乎每本必录。”

  法国历史地理教师协会秘书长休伯特·蒂森对几十年中50余本法国高中历史教材进行了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战争的内容曾在法国历史教材中占据一定篇幅,揭露了南京大屠杀、日本731部队细菌战等日军侵华暴行,但近年来因为学生减负等原因删除了相关内容。

  公允评价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花了整整6个月时间修补“珍珠港惨败”的巨大创伤。转机发生在1942年的美军对日轰炸。但轰炸后很多美军飞行员的燃油耗尽,迫降在中国。明知日本疯狂报复会带来性命之虞,中国人民仍然慷慨无私地向美军飞行员伸出援手,带领他们穿越沦陷区,奔向大后方。

  提起这个历史的细节,吉尔伯特感慨万千,“这虽然是个细节,但却有沉甸甸的分量。”吉尔伯特说,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战略基地,为同盟国提供了重要支援。从地缘政治角度讲,日本西侧有中国这个重要盟友的牵制意义重大。

  “二战中的中国抗战应该在所有的世界史教材中得到应有的位置。”吉尔伯特进一步谈到了对中国抗战在二战中历史地位的评价。其一,二战的起点是1931年发生在中国战场的九一八事变,而不是德国1939年入侵波兰。其二,中国战场牵制住了日军大批军力,使其没有多余兵力投向世界其他地区。例如,中国抗战使日军背负沉重包袱无力进攻印度。吉尔伯特反复强调,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在数年时间里以一国之力孤军奋战,这与英国在欧洲战场的处境非常相似。“一个国家独自抵抗侵略的压力是极其巨大的。”

  改写西方关于中国抗战的历史叙事,公允评价二战中的中国贡献,不仅是中国学者长久以来的合理诉求,近年来也成为越来越多西方学者的努力方向。例如,拉纳·米特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再次发现了中国作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四大国之一的地位。马克·佩蒂等人主编的《为中国而战》摒弃欧洲中心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重新审视中国抗战。

  梁占军的考察也显示,欧美战争百科全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有关中国抗战的词条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细,观点越来越趋于客观。“这反映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实力的不断增长,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于与中国战场有关的历史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提升二战史研究国际话语权

  中国学界应如何进一步推动二战史、抗战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椿年建议,由我国一些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牵头成立中国抗战史和二战史编辑委员会,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完整的中外文重要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多卷本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性、权威性、总结性的二战史和抗战史,并将成果翻译成外文,推向世界。

  吉尔伯特也建议,中国应尽可能推动抗战档案的数字化及开放进程,并做好相关资料外译工作,为国外学者加深二战史、中国抗战史研究提供客观、翔实的一手资料。

  学者普遍认为,推动中外学者联合研究也是一个有效路径。蒂森表示,所有参战国的历史学家之间,特别是依然存在尖锐而强烈记忆冲突国家的历史学家之间应加强合作。他强调,应将二战史真正置于全球史视域下进行考察,针对各大区域的情况进行研讨。例如,可以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法国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进行比较研究。梁占军也指出,加强秉持公正客观立场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应该是我国二战史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