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哲学》摘登: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之二)
2015年05月27日 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7日第743期 作者:

  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下)

  ——动物具有“超高智能”吗

  大致说来,意识产生的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映)能力。无机界没有感觉或意识,只具有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水滴石穿、岩石风化、空谷回音,以及“风吹水面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都是无生命物质的反应。这是一种跟感觉相类似的反应特性。但是,它并不是感觉或意识,而只是物体由于外界物体的作用而发生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无机界长期发展产生了有机物。随着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向有机物的转化,随着生命的出现,发生了质的飞跃,产生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应性。低等动物和整个植物界没有神经系统,只能对直接作用于它们的环境具有刺激感应的能力。刺激感应性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而是这样一种反应能力:它使机体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外界条件,使生物机体能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以维持其生存。例如,葵花随着太阳的运行而转动,含羞草碰到外物时收拢自己的叶子,变形虫能逃避不利于它的化学药品。这种刺激感应性虽然还不是感觉,但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

  ——意识是在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适应愈来愈复杂的生存条件,有机体的各种组织也愈来愈专门化,产生了专门的反映机构,即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逐步发展,出现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就是大脑。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环境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某种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反射,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眼睛在强光照射下瞳孔缩小。条件反射则是由某种刺激物的“信号”引起的反射,如喂养的鸡、狗、猫、猪等家禽家畜经过多次重复后,一旦听到主人的信号,就会立即跑来觅食,等等。按照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年)的学说,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具有初步反映外界或自己内部发生着的那些物质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动物的心理或低级的“意识”。

  由于高等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机能,因而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活动,并可能产生一定的感觉和心理活动。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情感,甚至还可能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例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放在高处的食物,鹦鹉可以简单地模仿人的一些语言,狗在高兴时会摇头摆尾,不高兴时则狂吠不已。有些动物经过人类的特别训练,甚至可以完成某些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例如在实验中,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能够像人一样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拎水去灭火。至于警犬协助警察破案,马戏团的“马做算术”“大象唱歌”……也是可能的。

  不过,这些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仍然不是意识活动。人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会灭火”的那只黑猩猩放在湖中的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去灭火。但是,黑猩猩却茫然四顾,不得要领。因为它找不到水龙头,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同样是接受了灭火的任务,把黑猩猩放在船上,为什么黑猩猩面对一大片湖水,却束手无策了呢?原来,黑猩猩并不知道湖水和自来水都可以灭火。黑猩猩只是简单地机械地模仿人而已,其智力活动仍属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仍然称不上意识。或者说,这与人类的意识仍然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只是在产生了具有高级神经系统、具有人脑的人类以后,才产生了意识现象。意识是高级的反应形式。人类的意识这种精神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只是在约一百万年以前才出现的。

  既然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那么,为什么只有人才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

  这是因为,随着动物界向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最复杂、最完善的大脑,这是较之神经系统的出现具有更大意义的质的飞跃。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借助于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即由外界物质刺激直接引起种种条件反射,而且还必须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即由言语引起另一种条件反射。言语作为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正是许多同类物质刺激的概括和标志。它使人的条件反射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为一般动物不可企及的高级阶段。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

  意识是在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感觉、心理是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的。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动物的脑过渡到人脑,动物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呢?

  意识是人的社会劳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有一个重大的发现是社会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不仅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意识是同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人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要通过社会劳动有意识地变革自然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人的社会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以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社会劳动中,一定的思想交流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思想交流,就不可能有人们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所必需的协调的共同活动。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这些正在生成中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需要也就造成了自己的器官:猿类的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无疑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发出一个接一个清晰的音节”,从而就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表达抽象思维,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可见,劳动和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人脑产生和人类意识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社会劳动不仅是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的意识的决定力量,而且也是意识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劳动不断改变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从而使人的意识的内容日新月异,日益丰富和复杂。

  意识现象并不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更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如果离开了社会,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的意识。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意识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唯心主义观点是荒谬的,也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产生意识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