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在多文化背景下普遍存在
2023年07月21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1日第2696期 作者:刘雨微/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人类社会的繁荣离不开人与人互利合作。然而,不同文化规范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交际语言、行为和礼仪,导致社会关系差异化。例如,人们共享资源的方式通常因文化而异,尤其是在高风险和匿名互动的情况下。然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助理教授乔瓦尼·罗西(Giovanni Rossi)和来自澳大利亚、厄瓜多尔、德国、荷兰、英国的学者发现,乐于助人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互助行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相似。

  罗西等人走访了350多名生活在不同地理、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的居民,采集了40多个小时的生活录像,从社会学微观研究角度对比分析了八种文化体系中熟人关系(包括亲属和非亲属)中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调整至关重要。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安慰、分享和捐赠,其目的是让他人受益。罗西观察到,全世界都倾向于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比如每隔几分钟递给他人一个生活器具。

  罗西表示,人类社会十分依赖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每2分17秒就会有人发出一次需要被帮助的信号。其中,与他人共享日常用品或者协助他人在住所附近处理事务属于“低成本”的微小请求。人们答应“低成本”请求的平均频率是拒绝请求的7倍,是忽视请求的6倍。当人们拒绝给予援助时,往往避免直接说“不”,而是给出一个理由,让对方自行推断出拒绝态度。在罗西等人的研究中,人们对低成本请求说“不”最高只占所有拒绝情况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助人为乐的倾向并不受家庭成员或非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存在于所有文化体系当中。

  不过,研究人员也观察到,澳大利亚北领地西海岸讲穆林帕莎语(Murrinhpatha language)的族群忽视微小请求的频率比其他人高,约为26%。这个群体对忽视微小请求的容忍度较高很有可能是文化演变的结果,以帮助原住民缓解不断向外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压力。尽管如此,讲穆林帕莎语的族群满足他人需求的频率仍然较高。

  该研究还强调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共享资源上的差异,为人类学和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突破性见解。罗西认为,人们对“低成本”请求作出决策的频率要高于“高成本”请求,后者包括分享捕鲸战利品和修建乡村公路。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如何回应“高成本”请求。例如,印尼龙布陵岛(Lamalera)的捕鲸者在与族人分享捕获物时严格遵守既定的分配规则。相比之下,坦桑尼亚中部以游猎采集为生的哈扎人(Hadza)为了避免招来负面议论,在分享食物时格外慷慨。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教授尼克·恩菲尔德(Nick Enfield)谈道,“以往有关资源共享和合作的研究忽视了人们倾向于答应微小请求的跨文化现象。先前的研究认为,由于地方惯例、价值观以及社群适应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程度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亲社会行为将存在明显的差异”。罗西等人的研究则显示,文化只在特殊场合和高成本交流合作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互动的微观层面,由文化导致的交际差异基本消失了。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的特点具有普遍性。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推进世界和平、解决世纪难题非常重要,也是当今社会应该提倡的。(刘雨微/编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