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与自然的共鸣关系
2023年04月10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0日第2627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德国莱布尼茨生态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官网近日刊文介绍了该所“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下的人与自然共鸣”研究组负责人玛蒂娜·阿尔特曼(Martina Artmann)的文章《社会生态危机时代的人与自然共鸣——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系解释》。报道称,该文不仅为研究组的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概念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共鸣理论提供了助力。

  许多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疏离是当前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社会生态挑战的原因之一。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反极是什么?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认为,在一个发展不断加速的时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弱,他提出了“共鸣”概念作为这种疏离的反极。借助罗萨的共鸣理论,阿尔特曼阐述了人与自然共鸣的概念可以为可持续发展转型作出何种贡献。

  在文章中,阿尔特曼探讨了人与自然共鸣的想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缺乏可持续变革有效措施的原因,这与系统知识相关。她还探讨了达成这种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愿景及目标知识,以及人们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哪些行动知识。阿尔特曼表示,人与自然共鸣意味着人被社会生态危机的负面影响所触动并做出相应反应,这改变了人与自然的索取关系。主张人类高于自然的观念,将自然看作无生命的物体和可以随时获取的资源,使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事实被淡化,使自然被过度利用和破坏。而破坏被视为正常状态,人与自然的联结由此受到压制。阿尔特曼认为,共鸣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方案,从而为迈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共鸣理论要求人类和自然在同一高度“相遇”,双方都可以用自己的“声音”与对方“交谈”,人类需要借此反思其不可持续的经济与生活实践对自然产生的影响。为了让自然重新“发声”、促进人与自然的共鸣,阿尔特曼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伙伴关系的积极愿景。这一愿景侧重共情、关怀等价值观,并承认自然是一个具有内在价值的鲜活法律实体。她解释道,如果人们将这些价值观内化,把自然视为伙伴,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与经济行为就不再是一种“禁欲”,而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如果我的伴侣过得好,那么我也会过得好”。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