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机器能在多大范围内取代人类工作,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内容主要涉及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何种新变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如何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予以应对等。1月23日,比利时智库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刊发了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系教授克里斯蒂亚诺·科达尼奥内(Cristiano Codagnone)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创新与演化经济学教授玛丽亚·萨沃纳(Maria Savona)共同撰写的报告,阐述了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本报记者就相关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
数字化广泛影响人类工作方式
2022年8月,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数字化与就业》报告显示,当今世界的连通性不断增加,加速了世界经济的数字化。国际电信联盟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全球大约有63%的互联网活跃用户,而新冠疫情加快了这一进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企业的运行模式,数字化改变了劳动力市场,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前者包括生产率增长、新的市场机会、新的工作类型、更高的个体收入、产业创新升级;后者包括劳动者收入和工作不稳定、工作强度加大、个体精神健康状况恶化、社会保障不足等。
意大利约翰卡波特大学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阿林娜·索格纳(Alina Sorgn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非新话题,自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革命爆发起就一直受到关注。早期的数字技术旨在完成常规性的工作任务,从而使人类能够更专注于决策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抽象性任务。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新的担忧——人工智能可以执行大量的抽象性任务,留给人类的工作似乎不多了。研究表明,只有小部分工作没有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这部分工作被称为“人类地盘工作”,而大多数工作都会受到数字化的影响,成为“机器地盘工作”。
萨沃纳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机器或数字化将完全取代人类,人机互补的模式最有可能成为主流。但数字化已经广泛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例如疫情期间,在全球经济运行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数字技术通过远程办公形式帮助许多企业继续开展活动,并为教育科技、金融科技、网络安全、医疗保健和娱乐等领域的数字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基础服务保障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远程工作模式在很多国家普遍存在,并且对人们的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远程工作存在很大的职业特殊性,有证据表明,远程工作往往集中于高技能、高薪劳动者或者不稳定的零工从业者之中。科达尼奥内表示,疫情加快了远程工作的发展进程,并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职业差异。夹在中间的是那些不适合远程工作的基础服务,例如批发和零售服务及其相关的运输、配送、个人护理和医疗保健服务。基础服务行业不能通过远程方式开展,但却是多数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颇具讽刺的是,回归到正常生活状态后,由于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速落后于制造业,低生产率的服务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扩大,这将会对经济整体的生产率提高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服务业的“成本病”。然而,无论是基础服务行业不考虑生产率,还是现行的统计方法严重低估了服务业的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科达尼奥内认为,学界都要加强对基础服务行业的进一步研究,促进该行业报酬结构的改变,使该行业劳动者的工资与其提供的服务相称。
远程工作模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固定下来以及能否更具包容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萨沃纳表示,在远程工作模式下,缺乏面对面的互动有可能导致创新失去其产生的肥沃土壤,非正式社交活动的消失也有可能导致社会资本的流失,这些“成本”都会影响到生产率的提高与人们幸福感的增加。从目前来看,意识到远程工作的成本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但认识到基础服务的价值没有完全反映到从业者的工资上将是革命性的。
多措并举应对数字化挑战
《数字化与就业》报告显示,尽管目前关于数字化劳动力规模的统计数据是零散的,其影响力也难以衡量,但现有情况足够令人警醒。许多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已经看到了数字化就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几乎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国都制定了国家数字战略,这些战略的存在对世界各地的工作组织、劳动力福利和工作条件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未来的政策干预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一些国家对就业市场面临的数字化挑战推出了多种应对措施。索格纳表示,其中一项颇具争议的措施就是引入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以确保每位公民无论就业状况如何都能得到基本保障。这项措施对政府来说意味着高昂的预算成本,因此该提议尚未大规模实施。当前,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首先要考虑哪部分人群受到的冲击最大,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恰当的应对措施。
研究表明,与其他类型的数字技术不同,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技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影响更大,因此,这一群体应将终身学习视为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继续教育满足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此外,政策制定者可以建立强大的创业系统,促进研发活动和创业文化,激发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创业潜力。强大的创业系统有助于减轻劳动力市场数字化带来的失业等负面影响。
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
在谈到数字化转型下的包容性就业时,索格纳认为,数字鸿沟是这一过程面临的严峻挑战。数字鸿沟是指不同人群在访问和使用数字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女性面临的数字鸿沟,成了提升女性劳动力市场包容性的严重阻碍,这往往是因为女性负担不起购买数字技术的成本,或她们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受到其本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其数字素养较低。在此情况下,增加理工科方向职业对女性的吸引力、降低数字技术的价格、制定教育计划以提升女性数字技能,均有助于缩小数字性别鸿沟。此外,数字化转型也会影响员工招聘过程,例如在第一轮面试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这需要确保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算法客观公正,不存在就业市场中对老年人、女性或残疾人士的歧视。
科达尼奥内与萨沃纳也对如何增强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数字化转型已经显著改变了人们的技能与工作结构,有的劳动者可能缺乏意识或没有机会和能力提高自身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政策制定者可以协助建立个人数字技能学习账户,并且实现账户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转换互认。
其次,关注劳动者心理健康。随着劳动力市场数字化和波动性的增加,与心理压力相关的安全与健康风险也在提高。对此,应当在援助计划中增加对员工心理状况的关注,通过心理健康议题的日常讨论,提高社会对此类议题的关注度。再次,增加员工福利,帮助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随着工作场所的数字化,雇主应注重将员工福利融入企业文化,例如提供预防性医学检查、培训员工识别与应对心理压力等。
最后,消除标准工作与非标准工作之间的待遇差别。例如,为两类工作提供平等的政府服务和信贷额度,针对失业、疾病等意外情况也要做到同等的社会保障。通过在线平台分配工作是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趋势,远程工作加快了平台就业与其他替代性工作的增长步伐,这一类工作均可以被归在非标准工作的框架下。平台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多项工作、与多方有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很难确定谁是他们的“雇主”,以进行集体谈判或争取安全与健康权益,因而被排除在各种社会保障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合组织国家出现了明显的工作两极化趋势,即中等技能工作减少、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作增加,工作两极化显然与劳动合同的去标准化相关。因此,加强非标准工作的社会保障应当成为包容性就业的重中之重。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