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英国牛津大学官网近日发布消息称,该校的幸福研究中心、新经济思维研究机构研究员卡斯帕·凯泽(Caspar Kaiser)和华威大学经济与行为科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尔德(Andrew J. Oswald)发现,尽管以整数衡量人类感受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用整数评价个人感受,能够比用综合的社会变量,更准确地预测人的未来行动趋势。凯泽等人的论文《人类情感数值测量的科学价值》已于10月初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目前,有关社会机构收集了大量关于个人感受的主观信息。例如,英国国家统计局要求成千上万的公民用0—10分回答生活调查问卷,跨国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向客户询问购物满意程度等。然而,感受整数(feelings integer)只是一个虚构的数字概念,衡量痛苦或幸福的绝对单位并不存在。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凯泽等人提出了一种假说:不管是否涉及潜意识,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尚未被科学证实的衡量尺度,它能通过某种机制让人们用整数评判感受。通过数据分析,凯泽等人证明了这种衡量尺度的存在。
凯泽等人随机抽取了德国34年间、英国25年间和澳大利亚20年间的数据,总调查对象约为75万人。研究人员主要对比了两组数据:第一组为自我感受整数,例如从0—10来评估个人对某事物的满意程度。第二组为个人因不满生活现状而采取的行动,例如搬家、更换伴侣、离职和访问医院。研究人员发现,感受整数通常要比综合的社会变量(家庭收入、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子女数量)更能精准预测未来一个人会采取的行动措施。除此之外,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民众主观给出的感受整数与自发的生活改变不仅存在可复制的关联性,而且和线性关系十分类似。
目前,凯泽等人尚不明确该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应用于全球范围,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在接下来的实验里,研究人员将调查在不同的人群(男性与女性、青年和老年等)中,行动和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
(刘雨微/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