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探讨人文学科专业化利弊
2021年06月07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7日第2181期 作者:本报记者 闫勇

  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领域,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的不断细化,人文科学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以至于有些学者提出目前人文科学研究成果已经到了过度专业和过剩过细的程度。对此,有学者提出了反对观点。

  抑制人文学科过度专业化

  美国《人文追求》期刊编辑詹姆斯·班克斯(James Banks)表示,近年来西方高校中人文学科的研究型专业不断发展,但这些专业并不是在探索已有的重要文本,而更多的是寻找晦涩的、被忽视的文献,以便其从事的研究更可能被认为具有原创性。由于人文学科的过度专业化,那些想学习人文学科知识但又不想主修人文学科的学生越发束手无策。

  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教授帕特里克·迪宁(Patrick Deneen)表示,近年来,西方人文学科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文学科的学者盲目效仿自然科学领域的同行。他们通过使用只有少数“专家”才能理解的专业术语彰显其专业性,这就违背了人文学科的初衷,即通过文化传承和经典书籍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学科。一些西方人文学科的专家正通过毁掉他们所研究的东西来体现他们的价值。

  人文学科专业化并非错误

  反对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人文学科自古以来就具有专业化和产量高的双重特点,上述现象并非是当下新出现的,而且专业化也并非是一个错误。

  英国爱丁堡大学高级讲师贾斯汀·斯托弗尔(Justin Stover)表示,学术生产过剩一直是也将永远是大学的一个特点。通过对证据的仔细分析,梳理出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结论,以及深入挖掘语言、艺术、手工制品、文化和自然背后的知识,这就是创建大学的目的。各种流行的对人文学科的批评,如过度专业化、生产过剩等,从根本上是被误导的。事实上,“当今的学者没有跨越人类知识的广度,而是把自己局限在小修小补上”,诸如此类的批评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

  不过,斯托弗尔认为,当代的学术研究大多因为不够专业化而遭受批评。例如,文学研究者不仅要掌握一个微观的、定义明确的学科领域,而且要掌握整个20世纪的文学理论,并对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当代问题有全面的理解。一旦学者不能满足这种期望,即使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等待他们的也可能是评论家失望的嘘声。

  也有批评者认为,当下人文学科的著作不仅数量繁多,而且语言晦涩,致使无人问津。对此,斯托弗尔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属实。虽然现在的学术出版物确实比过去大幅增长,但其原因是现在的学术机构比过去增加了许多,因此有更多的学者试图依靠著作等成果求职、升职或者涨薪。此外,学界出版物众多一直是学术界的另一个特征,这是结构性问题。学者们进行学术创作有很多理由,有的人为了量化考核,有的人为了个人的晋升,甚至有的人单纯是为了进行持久性的学术贡献。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些著作的产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供人们日常阅读。

  总的来说,在斯托弗尔看来,人文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具有专业化和产出多的特点,因此目前西方人文学科遇到的问题并非完全来自于学科本身,而是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问题所致。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