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字隐私保护与合理共享
2019年12月04日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4日第1829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侯丽

  隐私问题已成为网络和信息时代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近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他们的个人信息不如以前安全,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个人信息会因商业利益等意图被泄露和跟踪。

  注重数字隐私保护

  皮尤研究中心此项研究调研了4000多名美国成年人对“隐私”和“数字隐私”的定义及看法。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担心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遭遇隐私侵犯,类似于个人信息被销售、跟踪或监控、用于犯罪和其他非法活动等。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他们的线上和线下活动都被公司和政府定期跟踪和监控,以至于大约6成美国成年人表示,这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代价——如果没有公司或政府收集有关数据,人们不可能度过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但这并不表示隐私权可以被出让。皮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布鲁克·奥克谢(Brooke Auxier)表示,几个世纪以来,美国人对隐私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虽然“隐私”(privacy)一词在美国宪法中没有专门条款被解释说明,但公民“在他们的人身、房屋、文件和财物中得到保护,不受不合理搜查和扣押”的理念在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有所体现。

  数字隐私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以数据为导向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传播,的确可能会为用户节省时间和金钱,甚至带来更好的健康与福祉。尽管如此,很多美国成年人并不相信他们能从这个广泛收集数据的系统中获益。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公司收集数据的潜在风险大于收益;66%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政府收集数据的潜在风险大于收益。与此同时,大多数受访者对公司或政府使用他们数据的方式表示担忧。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成年人进行的另一项新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对这些机构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几乎没有控制权。

  美国人对数字隐私的担忧已延伸到搜集、存储和使用个人信息的领域。大多数公众对企业能否管理好他们搜集的数据并没有信心。79%的美国人表示,他们不太相信公司会承认相关错误并承担责任,担心它们会滥用或泄露个人信息。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如今的数据安全比过去更加难以管控。70%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与5年前相比,他们的个人数据“更加不安全”;只有6%的人表示,如今个人数据比5年前“更安全”。

  提高公众认知

  研究人员分析表示,商业机构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客户群,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习惯进行目标定位,从而利于销售商品和服务。调查发现,77%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听说过有关公司或组织利用个人数据给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或特别优惠;64%的美国人认为,这些广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兴趣和特点,较为准确地提供了定向服务。

  调查显示,在个人层面,即使公众对他们数字隐私的各个方面表示担忧,但许多美国人承认,他们并没有很认真地关注自己在接受相关服务时遇到的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9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被要求确定是否同意隐私政策,但只有2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勾选“同意”之前会认真阅读相关隐私政策;约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只是有时会阅读这类政策;3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从未在同意之前阅读过隐私政策。此外,公众对数据隐私法普遍缺乏了解。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目前保护他们数据隐私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皮尤研究中心分析师安德鲁·佩瑞恩(Andrew Perrin)认为,这些数据揭示了人们对隐私状况呈现出的总体“警惕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公众对隐私保护这一问题尚缺乏深刻认知。

  发挥数据共享的价值

  虽然人们对商业机构和政府收集、使用数据感到担忧,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在某些方面使用数据是可以接受的,部分公众能够理解并包容数据驱动环境提供的公众价值。4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与改善教育成果的非营利组织共享学生数据,或者愿意配合政府收集相关数据来对抗恐怖主义。然而,也有31%的受访者表示,以该目的收集所有美国人的数据不能接受。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社交媒体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人们的包容度似乎略低。例如,有的社交媒体为了将特定人群与咨询服务进行商业关联,监控用户的帖子来寻找潜在抑郁症患者迹象。有45%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这种行为,只有27%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接受”。

  然而,大多数美国人对公司使用和保护其个人数据的行为方式表示怀疑。约70%的受访者担心,公司会滥用员工个人数据,担忧个人隐私无法获得很好保护。有57%的受访者表示,对公司利用他们的个人数据帮助公司改善相关欺诈防范系统等行为感到满意。有36%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共享个人隐私数据有助于公司和社会的进步,有助于改善相关领域的运行方式,他们愿意分享更多的个人数据。

  (本报波士顿12月2日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