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合作隐形成本值得重视
2019年08月02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日第174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科研合作生产模式把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科研过程中,这一模式通常被视为提高研究影响力的黄金法则。然而,盲目地进行科研合作生产也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风险。

  近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健康研究学院副教授安妮塔·科塔里(Anita Kothari)等人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官网撰文,评估了科研合作生产的隐形成本。该文建议,研究人员和研究组织在参与科研合作生产之前,应该仔细考虑哪种研究策略才是最适合其研究目标的。

  科研合作受青睐

  科塔里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研究成果需要进行转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将开展合作研究作为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的最佳方式。目前存在着共同生产、共同设计、共同创作、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实践。科研人员需要得到大学、资助者和出版商的支持,才能产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推动研究成果尽快得到转化。

  从目前来看,许多应用研究项目都倾向于让研究人员和各利益相关方形成某种程度的合作,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研究资助者、政策制定者或实施者、公众和民间组织成员以及其他参与者。人们对该模式持积极态度。有时资助者还会主动要求以合作生产的模式参与到科研过程中。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这是确保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方式。人们相信,通过科研合作,可以提高研究人员和各利益相关方对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解,从而展开更高质量的研究。

  合作研究有效性待考证

  科塔里等人提出,使研究更具相关性和影响力是许多研究人员的目标。但是,有必要探究科研合作是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关于合作研究真正改善研究成果的实证证据非常有限。其次,合作研究带来了重大挑战。与非合作研究相比,合作研究可能更具不确定性,研究速度更慢或更难以创新。最后,合作研究还存在其他非常重要的隐形成本,而这些成本通常由初级、未经培训的员工承担。此外,合作研究增加了研究过程中出现分歧、冲突和权力不平衡等现象的风险。一旦管理不善,将带来严重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研究人员必须要平衡教学、研究和行政工作。科塔里等人认为,掌握一套专业的沟通技能来处理人际关系,以推进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合作研究项目,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合作研究项目应当交由知识转化与交流领域的专家来领导,而不是由研究团队中的某些成员来领导。但从目前来看,后者往往更为常见。

  文章提出,人们普遍认为,参与高度协作的研究项目,可能会使研究人员产生个人偏好,或者在学术上走“轻量级”路线,而实质性内容的产出则过少。合作研究成果还可能被用来为特定利益群体服务。同时,有些团体缺乏参与研究成果的使用和推广的技能。合作研究还存在的一种风险:与其他形式的研究相比,合作研究更有可能产生符合所谓“正确规范”的研究成果,由此会导致大量追求所谓“安全性”的重复性研究。

  追求成本与收益平衡

  文章建议,要尽量避免在科研合作过程中产生高昂的隐形成本。如果某些成本是协作流程中的固有部分,那就需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科研项目的规划者应该更多思考以下问题:首先,每位参与者能够贡献什么。其次,在哪些情况下、在哪个阶段,需要动用何种资源。再次,合作研究的成本有哪些,如何由相关人员承担和支付。最后,如何决定研究方向,如何分担决策的责任,如何建立问责制,如何协调群体力量、市场力量、官方力量等要素。

  科研合作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式,谨慎的合作可以产生全新的发现。然而,这需要时间和投资。而且关于科研合作究竟如何改变了研究、政策和实践,尚缺乏实证证明。科塔里等人认为,有必要对科研合作的有效性和“性价比”进行反思。最重要的是,要让参与科研合作的个人和各利益相关方都能扮演公正的角色,并公平地承担责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