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研讨城市水资源管理战略
2018年11月05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5日第1567期 作者:本报记者 侯丽

  由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气候适应下可持续城市水管理”高端研讨会于11月1日在北京举行。

  “气候适应”是指管控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如洪涝旱灾、海平面升高和飓风等。今年10月16日,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在荷兰海牙成立。

  荷兰新任驻华大使高文博(Ed Kronenburg)表示,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人们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联合17个国家参与,聚焦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解决方案,强化适应机制,力图对相关问题采取全球性的措施。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参与其中并在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文博说:“荷兰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三分之一国土在海平面以下,三分之二国土为易发洪水地带,因此荷兰在气候变化面前非常脆弱。目前荷兰特别注重城市空间规划,在规划之初就强调发挥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也看重融资和管理工作。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经验,我们希望汇集全球之智,交流互鉴。”

  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要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低碳转型、绿色转型,有利于创新发展,但归根到底主要是一个问题,即需要努力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目标,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去适应气候变化。

  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斯蒂尔(Andrew Steer)表示,气候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水资源的情况,海平面上涨造成洪涝灾害,与此同时,极端气候又导致很多干旱情况的出现,水的流动状况也变得不可预测。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基本上都涉及水,“水适应”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局首席基础设施金融专员休伯特·詹尼(Hubert Jenny)表示,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含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很多目标都与水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充分的水管理,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无法实现。未来几十年中,城市管理将面临更多挑战,不仅是水管理的挑战,也包括气候变化与非气候的各种变化相叠加所带来的挑战,比如人口迁移、福利变化以及城市人口增长等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可能会带来不同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促使人们协作互利,共同应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执行院长龚道孝就气候变化与中国海绵城市的行动做了解释。他建议,中国应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编制与气候适应相关的城市专项规划,在规划审批等环节要纳入气候变化的评估指标,重大工程审批也要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龚道孝表示,现在中国处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但同时也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攻坚期,这个阶段也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并完善生态建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