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8年09月28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8日第1546期 作者:记者王广禄

  本报南京9月25日电 (记者王广禄)9月20日,由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员会、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在南京邮电大学举行。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科学协调大运河各种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合力推进全流域各要素协同融合,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构建绿色生态廊道,谱写绿色发展协奏曲。”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主任沙勇提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程中,要注重产业转型,打造运河低碳经济带,同时统一规划,完善立法,发挥政策的整体性功能。要构建完善的生态竞争力评价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同时,还要推动沿岸各主体确立全局、合作、开放、责任等正确观念,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引领示范段。

  天津财经大学大运河智库研究中心主任丛屹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同步建设能够多方动员社会力量的社会组织,将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引导各方力量。

  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孙杰认为,“大运河精神”是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增强大运河文化认同的载体。新时代“大运河精神”包括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等内涵。加强研究和宣传“大运河精神”,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