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变迁
——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高级顾问顾琳
2018年08月10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0日第1512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冯黛梅

  近日,由国际经济史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主办的世界经济史大会在美国波士顿召开。会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高级顾问、《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作者顾琳(Linda Grove),就学科交流、研究趋势及中国农村工业化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了解世界史利于国别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举办世界经济史大会主要有何意义?

  顾琳:举办大会主要是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史学者进行学术讨论。近年来,全球史的地位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国家发展史、经济史以及经济增长等问题,世界经济史大会可以促进各国学者跨越国别史的界限,探讨世界及全球的历史。通过参加这样的大会,年轻学者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并从中有所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否具体阐释下国别经济史与全球经济史之间的关系?

  顾琳:了解全球经济史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国别经济史。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倾向于利用本国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本国发生的事。但是,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一国内很多情况的发生受到全球经济趋势的影响,包括商品、技术及思想在内的很多因素,都可能产生作用。我从一位朋友处了解到,欧洲中世纪用于印刷书籍的很多纸张是由中国生产的,一些17世纪的精美书籍是在中国印刷的。诸如此类的事件,自己可能很难完全了解,需要与别人一起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说,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您怎么看?

  顾琳:人们需要明白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历史学家开始注意到历史的连续性。虽然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不同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历史联系,从而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研究新的组织形态及发展提供线索。

  从农村工业化历史看经济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农村工业化。当谈工业化时,我们想到更多的是城市,您为何更关注农村?

  顾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写论文时,我需要了解在不同时期经济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以及当时的政策有效性等问题。因此,我开始寻找研究对象,并最终选定河北省高阳县。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学者可以前往中国进行交流。因此,我有机会去高阳县和当地人交谈。从晚清到20世纪40年代,高阳县是中国著名的农村工业区。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工业化蓬勃发展,我开始考察传统经营方式在公司组织中的运用,考察20世纪80—90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传统方式积累小额资本并发展成小企业,然后成长为大企业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精神或企业文化也很重要。您觉得中国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顾琳:我认为,中国企业具有冒险精神,认为失败并不是可怕的事情。除了冒险精神之外,还有家族企业文化。商业史学者认为,企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经济力量驱动的产品,还包括看不见的经济力量,如企业家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相对于城市企业家,中国的农村企业家有何不同?

  顾琳:现代企业雇主往往是西装革履、远离劳动生产过程,但农村企业家则是行走在一线,直接面对他们的生意、工人及技术。当机器出现故障时,他们可以亲自解决。起初,农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比如高阳县纺织企业最初的生产只能从制造简单布料开始,逐渐发展到先染纱线再织布、做出格子条纹,再到使用人造丝及混纺等工艺。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逐步得到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现在主要在做哪些研究课题?

  顾琳:未来我计划做更多关于社会变迁、社会安全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近期我与山东大学的学者合作,把他们刚刚出版的书翻译成英文,该书是由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的。我认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能听到更多来自中国学者的声音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把更多的中文著作翻译成英文。

  (本报波士顿8月9日电)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